广告
首页 » 白酒 » 东山风物丨东山烧酒

东山风物丨东山烧酒

钟家老烧房位于双林7组(现属十陵街道千弓社区),占地约40亩,村民40余家。原来全是钟氏人家,以酿造烧酒出名,有“先有老烧房,后有西河场”的说法。现在还有朱家烧房、钟家烧房、林家烧房等地名。其中钟家、朱家、林家各有两处烧房,说明烤酒技术具有一定的门槛,并不普及。

先有老烧房,后有西河场

客家人最初生产白酒,主要满足祭祀、饮用、售卖、制白醋等需要,敬神与生活两不误。传统的烧房使用东山出产的玉米作主原料,有的配点高粱,产的酒数量大、度数高,品质较好,到成都销售后反响不错,被成都人统称为“东山烧酒”,于是除自家使用和就近销售外,整个东山地区的烧房都扩大了产量,运到成都紫东街交易,产地通称为更文雅的“东山烧坊”。

烧房和老房子或大院并不在一起,这是酿造工艺决定的。自家蒸酒是冬季蒸醪糟,又叫“甜酒”,实际一年四季均可制作。先用冷水将糯米浸泡8至10个小时,滤干,倒入木(竹)制蒸笼中蒸熟,将糯米饭倒入簸箕中加少许水用筷子赶散,凉到以手感觉不烫为宜,撒酒曲子粉和匀,倒入瓦缸(坛)中,在里面用手做一个小窝(俗称“打井”),再倒入少量的已和好的曲粉水盖上盖子密封,用棉絮、谷草包裹保温发酵,数天后就成醪糟了。做醪糟要掌握好酒曲的多少和发酵时间,酒曲放多了或发酵时间太长了,酒味就会浓烈,这样的醪糟很“醉人”,但酒精度数非常低。中间某个环节操作不当,醪糟发酸,就失败了。

烧房的面积要比家庭厨房大得多,因为玉米等原料要事先发酵,再上甑蒸,利用酒精沸点低的原理,将酒精从粮食中分离出来。烤完酒的粮食叫酒糟,有浓烈的味道,这是烧房通常离住宅比较远的原因。酒糟堆放在一旁,可以用来喂猪和家禽,客家人发觉用粮食酿酒售卖,就已经开始赚钱,还赚了一批酒糟作饲料,有条件的非常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在酿酒的过程中,农民发现酒糟里面粮食的淀粉减少,转化成了酒,于是称酒为“粮食精”。喝酒的人常用味道是否寡淡、有没有水味来形容烧酒的好坏。而大量收购烧酒的人,为鉴别东山烧酒的好坏,总结出多种检验酒的方法:一看堆花,用葫芦做的勺子,舀一瓢提起来再倒进酒缸里,若冲起的小泡堆成堆且散得快,则说明是好酒;二看陈色,舀一碗酒放在光线好的地方,用谷草沾一滴菜油滴进酒里,若菜油沉底,则说明酒比油轻,纯度高(约60度);三看打火针,用打火的捻子浸泡酒后,点燃,将里面的酒燃完烧干后,再点捻子,仍能点燃,这就是成分最好的酒(60度以上,水分极少)。

“打平伙”喝“转转酒”

烧酒的用途很多,对于“讲礼”的客家人而言,是生活必需品,首先满足祭祀之用。罗振玉在《殷虚文字类编》中考证,“卜辞所载之酒字为祭名。考古者酒熟而荐祖庙,然后天子与群臣饮之于朝。”客家人固守《家礼》,每年办“蒸尝会”和过年,都要用酒在坟头和祠堂(或堂屋)祭祀先祖。举行仪式时,法师常用语有“瓶中有酒、开杯尊献,信居前程,酒斟初献、二献,三献下车之酒,下车下马之杯,斟酒元满三献,礼不重斟。”

其次是满足了客家人好饮的习俗。只要经济情况允许,人们总是找各种理由喝酒。有些理由是必需的,要提前做准备。比如逢年过节、拜师、开业(工),这些时候喝酒是遵礼、守礼。其次是高强度的劳动,要慰问劳动者,保证劳动者身心愉悦和工作认真,如东山客家人最为看重的种水稻,就要办丰盛的“栽秧酒”“薅秧酒”“打谷酒”,主人买叶子烟、打烧酒、割肥肉、杀雄鸡,待工人热情,办酒席丰盛。工作期间工人一天吃五餐,上、下午要“打幺台”。“打幺台”都是煎饼、糍粑、蒸馍加茶水,半晌午(上午11时)、半下午(下午5时),由女主人送到田边。午饭酒稍饮,晚餐酒尽性,一醉方休。这是很古老的民俗,明蜀王《郊行》诗就描写过这一幕:

古木寒烟外,渔歌夕照边,

落霞光闪闪,归鴈影翩翩。

晚稻如云熟,枫林似锦鲜,

农夫收获罢,樽酒乐长年。

亲戚、朋友、邻居间相互祝贺好事时要喝酒,如结婚举办喜宴、为老人祝寿的寿宴、为小孩搞的“三朝酒”“满月酒”“百日宴”,都可能请人喝酒。然后是房屋落成后,邻居、亲戚都要前来祝贺,主人必备“园屋酒”招待。人多吃的大餐就叫“吃九斗碗”,因为已经有“九”了,就不单独再说“酒”,但主题仍然是喝酒。人少就自家人亲自下厨,做家常菜下酒。

传统社会普通家庭喝酒,大多用饭碗代替,一碗酒一桌人转着喝,街上小酒店也用碗,但碗较小较坦,是半黑褐色的土釉蒸(肉)碗,通常一碗装2两酒。装酒的酒壶一种是上釉圆形扁肚带嘴和把手的土陶制品,一种是圆肚、细嘴,有提手的锡制品。家里常有两个细瓷坛储酒(也用作装醪糟),锡制酒壶和瓷坛多是女人陪嫁之物。中老年农民多好喝酒,平时,如果酒瘾犯了,但因家贫不能常得,粜粮沽酒者众多。有的趁逢场之机,去街头巷尾小酒摊喝“跟斗酒”(卖零酒者用竹提打酒,倒入碗内形同栽跟斗)过瘾。有的则三朋四友上幺店子或小馆子(苍蝇馆子)“打平伙”喝“转转酒”(喝酒用碗,一人喝过依次传递下去),下酒菜多为炒胡豆、花生、豌豆、油糕、麻花、豆腐干等,偶尔切上一盘卤猪头、猪肝之类的便宜荤菜,俗称“冷啖杯”。“打平伙”不是吃后算账,而是众人争相付钱,“堂倌”依次收钱,相对“平均”负担,酒后散伙。

家醋不送人,送人就不酸

喝烧酒除要量力而行,爱惜身体和钱财外,还要讲酒品酒德。客家人的《广东小儿歌》里有一首《劝商》,其中就有“莫滥酒,莫好赌,多积银钱办家务。”俗话常说“戒烟限酒,百病少有。”一旦酒后失言失态,甚至打架斗殴,会受到族人的严厉惩罚,如《刘氏族谱》在戒条中载:“有酗酒生事,操戈内室者,杖四十。”

烧酒除了祭祀、饮用、售卖外,平时还有妙用,就是酒醋不分家,制作家醋。客家人喜吃醋,俗语有“咸湖广、淡江西、广东人(客家人)爱吃酸叽叽”。家醋做法是将新米煮的米汤在瓦盆里放四五天至馊,倒进上釉的新瓷缸,加1碗酒7碗水,密封后放堂屋或厨房里,7天后如果出现醋衣子(即酵母)就成家醋。

家醋清花亮色,味酸,如果哪家要做家醋始终不成功,就到有家醋的人家要一碗有醋衣子的家醋,拿回家倒进瓷缸,按1:7的比例加酒和水密封,7天后即成家醋。缸里醋不多时也按1:7比例加酒和水,几天后又成了,这样家醋就长年不断。用家醋拌菜菜色清亮,味道酸爽,炒菜则酸甜可口,代表作是成都名菜“东山姜汁鸡”。家醋还可以起消毒的作用,治疗一些皮肤病。家醋很有用,但养护要特别小心,不能破坏菌群的生长环境,由此也形成了许多禁忌。因此,客家人流传“家醋不送人,送人就不酸”的俗语。要了人家的家醋,不论多少都要“挂个红”(封个红包),哪怕一张红纸都行。

主编:白龙祥

副主编:邓晴风

责任编辑:江逸 邓爽

编辑:郑金雨

作者:胡开全

供稿单位:龙泉驿区档案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