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河北行唐枣酒,起源于元代的枣香型白酒,原料为太行山土产小红枣

河北行唐枣酒,起源于元代的枣香型白酒,原料为太行山土产小红枣

行唐枣酒与千年古县南行唐

行唐枣酒是河北行唐县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白酒,当地俗称枣木杠子,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这个酒完全用小红枣酿成,五六十度,开盖枣香扑鼻,口感中有一丝甘甜,属于区别于酱香型和清香型的枣香型,别有一番风味。很多年前,我们在京昆高速行唐服务区发现了这个酒,瓶子是用玻璃做成枣的形状,酒色晶莹透明。后来路过的时候再去买,发现服务区不卖了,于是开车去了趟行唐县,探访一下枣酒的渊源。

河蚌绘·行唐枣酒。

行唐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先前属于直隶正定府,现在隶属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行唐县历史悠久,县志说在上古时期,尧帝南行经过这里,因而得名南行唐,这是个倒装句,翻译过来就是——唐尧南行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后,设立南行唐县,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北魏熙平年间(516年)县治迁至今日龙州镇一带,修筑了犊乾城。我们在县里转了一圈,古城昔日的格局大致还能看出来,分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城中还保留着建于明代天启年间的城隍庙大殿,位于现在县招待所院子里。

行唐县城隍庙。

行唐县城西北,曾有一座面积广阔的封崇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1936年,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曾来到行唐县对封崇寺进行了测绘和拍摄。他在手记中记载:“封崇寺从南向北顺次排列,山门、次山门、天王殿、前殿、大殿、八角残幢、碑刻数通,还有石塔、钟鼓楼左右各一。次山门有汉白玉经幢、佛像数尊”。解放后封崇寺长期作为学校校址,现在只保留下来一座大殿和一座天王殿,都是明代中期建筑。此外县城西面还保留着一座建于宋代的升仙桥,是一座单孔弧敞肩石拱桥,与赵州桥结构类似。整体来说,行唐县的文物古迹保护得不怎么好,远远不如枣酒的知名度高。

行唐封崇寺大殿。

行唐枣酒的起源与地方文化

从地理上来讲,行唐县与周边的阜平、曲阳等县都位于太行山东麓,这里山地崎岖、地多砂石,缺水严重、农业不太发达,于是人们在山里广泛种植枣树。枣树耐旱好养活,产量高,荒年可以充饥,丰收时候,富余出来的枣就用来酿酒了。据县志中记载,行唐一带酿制枣酒的历史相当久远,至少可以上溯到宋代以前,但是现在这种枣木杠子,则是元代以后才出现的,蒸馏酒技术是元代人从阿拉伯引进的,之前都是发酵的低度酒。现在的枣木杠以行唐县和阜平县的最有名,推想可能是这两个地方都曾经临近河北省会,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借地利之便而提高了知名度。

行唐县境图。

传统枣木杠子用制曲复式发酵法,主要分为泡枣、粉碎、发酵、蒸馏和兑花等五步。首先将小红枣加水泡上一天,然后打碎掺入酒麯,发酵为低度酒,元代以前,这种发酵酒就可以过滤一下直接喝了。现在的枣木杠子则是用这些熟料再进行蒸馏,蒸出来的原浆酒度数在65度以上,如今枣木杠酒的酿造技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唐枣酒以烈性闻名,一般市面上见到的都在50多度。我们在县城里和开小卖部的哥们儿聊了一下,据说从前有三四个厂家做这个枣酒,我们之前买的那个牌子现在已经没了,现在就是万果红一家独大,还有个枣溢稥,相对弱一些。

倒出两杯。

我们当晚买了一瓶万果红的45度的,一瓶枣溢稥红枣白兰地,然后找了个串儿店,两人一斤喝了,又把那瓶红枣白兰地喝了,喝完没事儿,感觉这俩都挺好,也不上头。第二天从烟草局路过,看到万果红专卖店,主打都是那个红枣瓷瓶的原浆,分为45度和53度,普通价格都是四十多,陈年的比较贵。既然价格一样,肯定买高度的了。之后跟店里的姐姐聊了聊,问她现在还有没有那种,民间的、作坊的、自酿的、散装的那种?答曰,是有的,在县城北边山里就有,主要分布在九口子乡(清代称为旧口子)和口头镇,那边老乡自己弄个作坊就酿起来了,只不过传统枣木杠子没经脱醇,口感好,但喝多了容易头疼,甚至醉好几天。

万果红枣酒。

后来我们在聊天中得知,现在市面上所谓原浆酒其实也是加了水的,不单是枣木杠子,其他蒸馏白酒也一样。传统蒸馏酒出酒时候,酒精度都接近七十,很难下咽,这时师傅就会进行兑花工序,行话叫加几分水,有的加三分水、有的加四分水。三分水就是原浆酒加三分之一的水,比如原浆酒70度,加三分水就是稀释成1.333的比例,除一下可以得出52.63,这就是市面上的53度白酒,加四分水就是除以1.25,这就是56度白酒。

——20210722

红枣白兰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