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楚庄王施巧计赦免了一个酒壮色胆的将军,换来一场大胜

楚庄王施巧计赦免了一个酒壮色胆的将军,换来一场大胜

话说楚庄王在扑灭斗椒之乱、整垮若敖氏这个心腹大患后,自认已初步实现“攘外必先安内”的目标,内心欢喜可想而知。

想着这六年来为图谋若敖氏,没再享用过钟鼓之乐,遂觉得借此机会遍邀大小臣工,在宫中搞个大型歌舞盛会,命之为“太平宴”,以庆贺海内升平、四境安靖。

这是一场真正的狂欢。楚庄王携后宫佳丽到场,在歌舞雅乐的助兴下,君臣觥筹交错,畅怀痛饮,相约不醉不归。

先秦时代,尚没有蒸馏技术,故而各类酒品的酒精度数不是很高,要想喝醉,没那么容易,很多人都是海量。

因此在热烈的气氛中,楚国的君臣们不知不觉地就从日照正中喝到了日薄西山。

在当时,粮食比较短缺,隔三岔五的就会饥荒来袭,而且有商纣王因酒亡国的前车之鉴在,故大周的圣人周公发布过禁酒令,规定不得烂饮。

不过,兴致上来的楚庄王可不理这一套,下令秉烛,继续狂欢,务必要一醉方休。

微醺之际,楚庄王唤许姬给大臣们挨个斟酒,以助酒兴。

这许姬,明眸皓齿,五官秀美,肌如凝脂,体态窈窕,端的是仙姿玉色,乃是楚国后宫第一美女,是楚庄王最为宠爱的女人。

在烛光摇曳之下,本就令人销魂的许姬,显得更加仪态万千、楚楚动人,恍若仙女下凡,大臣们更加亢奋了。

醉眼迷离中,有人禁不住心猿意马,眼神热烈起来,一些平时绝不敢有的想法开始借着酒劲呼呼的往外冒。

说来也巧,就在许姬奉命斟酒之时,忽有一阵疾风袭来,将场上烛火尽数扫灭,全场顿时陷入漆黑一片。

黑暗最能激发人的阴暗面,就在侍者们手忙脚乱地寻取火种时,许姬忽然察觉有人在暗中伸出了咸猪手,牵扯住她的衣服进行调戏。

许姬非常聪明,并没有声张,而是在挣扎中借机将此狂徒帽子上的缨带一把拽了下来。

趁着对方一愣神,许姬抓着缨带,急急跑开,摸索到楚庄王身边,低声耳语道:“妾身奉大王之命,为百官斟酒。不成想竟有人乘烛灭之时,强行拉扯妾身衣袂。妾身已将他的缨带拽下取来,请大王速令人点烛,一查究竟。”

趁乱骚扰国君的女人,这还得了!

事实上,当缨带被许姬拽取后,这名猥琐之徒就已经一个被激灵吓得从醺醉中清醒过来,明白自己刚才干了什么的他顿时冷汗淋漓。

就在他闭目等死时,楚庄王的声音如同仙音般传来:“且莫点烛!今日之会,寡人与诸卿相约尽欢,所以大伙都把缨带取下来吧,以便痛饮,谁不绝缨那就是表明不想与寡人尽欢啊!”

峨冠博带古代士大夫的标准装束,按照礼仪要求,出席宴饮的正式场合,必须收拾好自己的仪容,以免唐突。

而缨带就是用以束缚峨冠的系带,峨冠看着高雅,可重心较高,去掉缨带着帽子极易掉落。是故绝缨之后必须脱帽。

楚庄王要求不醉不归,那么等大伙喝得东倒西歪后,相当大的会出现帽子变得歪歪斜斜或掉落在地。所以楚庄王令大伙脱帽而饮,可以视作想要营造轻松氛围,以便推高宴会气氛,并无异样之处。因此,大臣们在黑暗中不做二想的就绝缨、脱帽,以尊王命。

灯火通明之后,楚庄王继续谈笑风生的和臣下把盏言欢,宴会的气氛变得更加热烈。至于谁是那个色胆包天的狂徒,早已无法分清。

场中唯一不忿的只有许姬,本希望借着缨带着一信物让国君为自己做主,结果不出声还好,一出声反而放走了那个大胆狂徒。

宴会结束之后,许姬便不依不饶地责备楚庄王:“妾身听说‘男女授受不亲,不可亵渎。’更何况是君臣呢!今日大王派妾身向诸臣献酒,乃是要向其表示敬意。谁知竟有人胆大包天的对妾身动手动脚,而大王却不加甄别,以后还如何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

楚庄王闻言爽然一笑,温柔地向许姬解释道:“按礼国君赐酒,酒不过三爵,而且宴会是不得彻夜狂欢的。今天寡人让群臣尽欢,酒后显露狂态也是人之常情,若是寡人因此处分了他,虽能全了你的名节,却会伤了国士之心,这可有违寡人的本意啊!”

许姬为之叹服。

数年后,楚庄王大起楚军与晋国交战,有一名唤唐狡的楚将请愿甘当楚军先锋,一路忝不畏死的竭力奋战,竟然所向披靡,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楚庄王见其勇武,大起爱才之心,决定亲自召见并要对其重加奖赏。

谁知唐狡出人意料地答道:“臣已蒙受大王厚赏,今日乃是聊以报效,怎敢复又领赏!”

楚庄王大为惊讶,问道:“恕寡人眼拙,好像未曾见过爱卿,不知你是在何处获得寡人赏赐的?”

唐狡很不好意思地回道:“当年绝缨之会上,拉扯美人衣袂的正是微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故舍命相报。

所以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楚庄王不胜感慨。

这是现在通行版的“绝缨之会”,内容主要出自《东周列国志》,也是关于楚庄王的最有名的故事之一。

不过这非是史实,而是后人加工而成的故事,内容存在很大的漏洞:

其一,蜡烛虽是古代最重要的照明用具,但从现有史料来看蜡烛诞生的时间较晚,大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先秦时代贵族晚宴用的是“庭燎”,它是一种在木杆或竹竿上端缠上树枝,再浸上油脂做成的火把,对此《诗经·小雅·庭燎》就有记载。庭燎点燃后风再大都很难将它熄灭,更何况宴会时会从厅堂直到院里点起数排,场面蔚为壮观,怎可能一下子都灭?何况还有专门执掌庭燎的人,负责管理,灭掉后立刻就会点起来,不需要主人亲自安排。

其二,“绝缨之会”的记载既不见于《左传》、《国语》等春秋历史一手资料,也不见于《史记》,最早见于《韩诗外传》。《韩诗外传》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期间很多故事都属于与史不合的寓言。且除楚庄王外,其余主人公的身份在不断的变化,如《韩诗外传·卷七》说被非礼的是王后,而非许姬;其后《说苑·复恩》中,被非礼者变为美人,《东周列国志》,则称其为许姬,但许国是姜姓国,非姬姓国,称呼明显不对。

其三,这位绝缨之人,在《韩诗外传》及《说苑·复恩》中都是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氏,《三国演义》中貂蝉用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吕布时,董卓的军师李儒说他叫蒋雄。而最终完成整个故事定稿的《东周列国志》,则将他附会到了在邲之战中留下身影的楚将唐狡身上。

其四,唐狡报恩的地点互相矛盾,《韩诗外传·卷七》说此事发生在楚吴对战中;《说苑·复恩》说此事发生在晋楚对战,也就是邲之战中;《东周列国志》说发生在伐郑之战,这场邲之战的序曲时期。

这么一个典型的后人进行艺术加工、穿凿附会的传说故事,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是因为有其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在。

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两句话含有很深的意义,它提醒人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一定的忍让之心,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对一些小节不必太过苛求,遇事不能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特别是在一些触及到个人的利益事上,更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如此才能取得下属的信任与拥护,必要时可以帮助你渡过难关,甚至为你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而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以此歌颂楚庄王品行的诗词有很多,如唐人李欣专门写过一首乐府题材的《绝缨歌》:

楚王宴客章华台,章华美人善歌舞。玉颜艳艳空相向,

满堂目成不得语。红烛灭,芳酒阑,罗衣半醉春夜寒,

绝缨解带一为欢。君王赦过不之罪,暗中珠翠鸣珊珊。

宁爱贤,不爱色,青娥买死谁能识,果却一军全社稷。

而世人也常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宽宏大量,如三国·曹植《求自试表》的“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 唐·陈子昂 《座右铭》的“秦穆饮盗马, 楚客报绝缨。”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钱起》的“况宾无绝缨之嫌,主无投辖之困。”钱谦益《次韵刘敬仲寒夜》之五的“怜才可但旌当辙,使过终须赦绝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