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一条鱼能喝上108杯酒?河南中原地区“鱼头酒”的前世今生

一条鱼能喝上108杯酒?河南中原地区“鱼头酒”的前世今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对汉代的男性来说,酒才是生活中的那个无冕之王。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酒并将之用于聚会、庆祝。

到了秦汉,喝酒已经蔚然成风、

所谓“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自己就是个“老酒鬼”。

但开国皇帝嗜酒如命并不代表西汉会放宽对酒品生产、销售的限制。

恰恰相反,汉代的皇帝们对酒的生产与销售设下了诸多的限制条件。

这些限制有时会很不人性化,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苛刻。

汉代的主要酒品

中国最早发现的酒是白酒。

所以汉代的主要酒品也以谷物酒为主。

这种酒并不“挑粮食”,大部分常见谷物,比如稻米、黄米、小米都可以用来酿酒。

不过,当时人们只是偶然发现谷物发酵后会产生有特殊味道的液体,并不知道这里面的“有效成分”是酒精。

中国直到宋元时期才摸索出来蒸馏酒技术。

此时距离汉代已经近一千年了。

所以汉代酒品的酒精浓度非常低。

我们经常可以在《史记》中看到饮酒“一石”乃至“数石”的记载。

汉代一石为60斤,这并不能证明古人酒量极大,只能证明古人的胃很大,能容得下这么多水。

因为汉代谷物酒的酒精浓度往往只有三度。

这一石酒换算成现在50度的白酒差不多为3斤。

另一比较流行的品类是果酒。

汉代果酒的品类极多。

除常见的桃李外,樱桃、甘蔗、枣这类东西都被拿来酿酒。

事实上,果酒流行有深刻的历史道理。

因为汉代的卫生条件非常差,水域污染严重。

人们经常喝凉水的话,细菌数量“爆炸”,轻则腹泻,重则病死。

古人虽然不知道凉水里细菌很多,但他们很清楚凉水有害健康。

明代就有“多饮凉水,以求速死”的记载。

但想要一直有热水喝,对平民而言是不可能的。

古代并没有现在的保温器材,一直煮着一锅热水也不划算。

大人抵抗力强,尚能挡住细菌的轮番“进攻”。

但小孩不行。

也正因此,汉代小孩的夭折率极高。

哪怕是贵族孩童,夭折率也高达四分之一。

其中凉水做出了不少“贡献”。

直到后来,汉代人发现,给小孩喝果酒可以显著降低肠道病发病率。

果酒是低度酒,汉代果酒的度数可能比现在的更低,但这反而成了果酒的优点。

给小孩喝果酒,既可以杀菌,又不会喝醉。

果酒的水果香气也会让小孩子更容易接受。

所以果酒广泛流行也就不意外了。

汉代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酒品,比如乳酒。

即,用各种动物的乳汁酿酒。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马乳酒。

甚至皇家都曾设立过专门酿马乳酒的机构。

马乳酒之流行,从中可见一斑。

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绿酒。

灯红酒绿是近代才出现的成语。

很多人都认为是为了和红对应,才把酒形容为酒绿。

但实际上,绿色的酒确实存在过。

不过,这种“绿酒”其实不是指的某一类具体的酒,而是一种酿造方式。

普通百姓的酿酒技术有限,酿的酒上往往浮着一层杂质。

这些杂质随着时间会慢慢变成绿色。

小户人家往往不舍得过滤掉这些东西,于是酿的酒就变成了“绿酒”。

自然,绿酒杂质很多,表层的浮沫喝起来和吃杂质差不多。

这也是中国另一个传统词汇“吃酒”的来源之一。

汉代的饮酒政策

从上述介绍中不难看出,汉代的酒品类非常丰富。

但想要喝酒、酿酒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人一喝酒就容易闹事,一群人聚起来喝酒时,甚至还会闹出人命。

各级“公安”和普通百姓深受其苦。

因此早在汉初,汉文帝就定下了规矩,禁止三个人以上无故饮酒,明知故犯则罚金四两。

四两金对平民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

因此汉初的禁群饮政策总体而言还是很有效的。

当然,这种政策并非是“蛮不讲理”地全面禁止群饮。

因为“有故”群饮的日子还是挺多的。

很多节气都可以自由饮酒。

此外,百姓也经常有机会“奉诏”饮酒。

皇帝为了展示自己的仁德,经常会赐予天下百姓聚会饮酒的权利。

即“赐大酺”。

一般大酺一喝就是三天,还是很快活的。

在荒年时,皇帝们还会施行一个看似有用,实则无用的政策。

那就是禁酤酒。

也就是禁止卖酒。

其中的典型就是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位皇帝。

文景二帝明白家业积攒之不易,所以在开创治世后依然非常在意节俭。

从他们朴素的重农视角来看,很多地方之所以会发生饥荒、粮食不够吃,主要是因为有太多的人爱喝酒。

过多的谷物被用于酿酒,从而导致了饥荒的发生。

而他们的应对方法也很“朴素”,那就是直接禁止卖酒。

比如汉景帝三年就有“夏,旱。禁酤酒”的记载。

东汉末年的曹操也曾厉行禁酤酒。

这导致当时人们连个酒字都不敢说。

但禁酤酒效果好吗?

其实并不好。

一方面是因为,即使厉行禁酤酒令,节省下来了一部分粮食。

但这些粮食也不会自动转移到灾区。

实际上只是让其他农民手中的余粮多了一些,抗灾能力更强一些罢了。

灾区的救济,还是得靠政府拨款拨粮。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汉代时,基本家家都会酿酒。

禁酤酒只能禁止国营、私营的酒,而禁不了私人酿的酒。

对大多数人来说,有总比没有好,自己家酿的“绿酒”、“浊酒”也不是不能喝。

到了汉武帝时,皇帝已经明白禁酤酒是没有效果的。

因为此时按照《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酒品已经发展成了最大宗的商品之一。

无数人因酿酒而致富。

汉武帝早期并不关心酒品的销售问题。

因为他有文景之治留下的大批钱财粮食,足够他挥霍一段时间。

但是等到汉武帝发动了数次对匈战役后,汉武帝的小金库也见底了。

汉武帝本就不是一个节俭的皇帝。

他既不想降低生活标准,也不想放弃修仙。

所以他开始大力搜刮民间的钱财,什么来钱快,他就垄断什么。

而酒在这一段时间内也进入到了历史上少见的榷酒阶段。

“以木渡水曰榷”。

榷酒的意思,其实就是像垄断渡河的木船一样垄断酒品的销售。

要“渡河”就必须要从我这里过。

汉武帝的榷酒与文景两帝的禁酤酒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禁止私自酿酒。

但榷酒政策的推行却要比禁酤酒要成功得多。

这和汉武帝的性格有关。

汉武帝自小富贵,对民间疾苦缺乏清醒地了解。

所以在“缺钱花”时,文帝更愿意“苦一苦自己”,而武帝而更愿意“苦一苦百姓。

他选择启用大批酷吏,榷酒令自然推行得非常成功。

私人酿造、售卖遭到严厉的打击,私营酒馆也统统要给汉武帝交“保护费”。

这让汉武帝的小金库日益充足了起来,使他有能力在对外用兵的同时,大搞方术。

但这种政策是赤裸裸地“压榨”。

因此在汉武帝死后,榷酒几乎再也没有被采用过。

汉代酒品的销售,在大多数时间其实都是私营、官营、私酿并行不悖,互相补充,互相发展。

酒品的销售政策

汉朝有大规模的官营“酿酒厂”。

根据《续汉书》的记载,“汤官丞主酒”。

这是少府的官,因此当时皇家的酒品应该都是由这个官员负责的。

那“皇家酒厂”的规模有多大呢?

“奴婢各三千人”,也就是说仅仅一个汤官手下就有三千员工。

更别说还有负责监督酿酒的太官了。

但“皇家酒厂”的酒是不对外销售的,全部都由内部“消化”。

根据《汉书》等书的记载,这些酒大致有四个去向。

一个是用于皇家自己日常饮用,另外三个去向都是用于赏赐。

分别为文武百官、少数民族酋长和老人。

据传,匈奴曾一口气索要了一万石酒。

从这个数量中不难看出,酒厂的规模非常大。

“皇家酒厂”生产规模大却又不对外售卖,因此每年都会产生巨额“亏损”。

根据史书的记载,亏损高达“二万万”。“皇家酒厂”的这些亏损,都要靠官营酒厂来填补。

而官营酒厂大约有两种经营方式。

一个是买当地生产的酒品,收过来自己贩卖。

另一个则是产销一体化,自己产,自己卖。

根据有限的资料来看,产销一体化的效益是要比单纯销售要好得多的。

但地方酿酒的大头其实是“私营酒厂”。

私人酿酒在汉代时非常普遍。

但这些酒大多是自己酿、自己喝,很少流入市场。

而且就算流入市场,私酿的“绿酒”除了便宜外也没什么优势。

“私营酒厂”平衡了成本与口感,算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史书上记载的汉代“私营酒厂”一般是由豪强大族经营。

他们拥有相当多的田产,也有相当多的奴隶,可以直接让奴隶把田里产出的粮食酿成酒。

这些奴隶大多是终身的,因此豪强大族会专门找人培训他们。

所以酿酒奴隶的技术总体而言,是比较过关的。

这种酒厂的产量相当之大,“酤一岁千酿”、“日得万钱”都非常正常。

不过豪强的数量太少,总体而言还是夫妻“私营”小酒馆数量最多、总销量最高。

总结

汉代的酒品已经相当丰富了,但总体而言品质还比较低下,度数也比较低。

汉代酒类的销售经营倒还比较宽松。

但是私营小酒馆的品质参差不齐,喝的酒是好是坏,和运气有很大关系。

参考资料

《汉旧仪》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续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