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保定古城里的“中国酒文化”

保定古城里的“中国酒文化”

在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名酒,如河北刘伶醉、绍兴黄酒、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北京二锅头等等。其中,作为中国拥有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保定,它以刘伶醉为典型代表的保定酒文化,构成了保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保定一直是保卫京城的京畿重地,所以命名保定。要追溯保定与酒的渊源,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古遂宜酒之地

徐水古称遂州,坐落于冀中平原,西靠太行山,东临白洋淀,为燕赵旧分界,宋辽古战场。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质甘美,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因此这里有悠久的酿酒历史,自古就有酿美酒,赠甘醇的习俗。据史书记载:五千多年前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合符示信于釜山,用当地美酒大宴各部落首领(见《资治通鉴》),足见此地酿酒历史之久远。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入得酒界中,有两个历史名人不能不提,一个是被尊称为我国酿酒之祖的杜康,一个是以饮酒扬名、有魏晋时期第一酒徒之称、位列竹林七贤之一、首著《酒德颂》的刘伶。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这是历史上对刘伶的最高评价。刘伶好饮是出了名的,据《酒谱》记载,刘伶经常随身携带一壶酒,乘鹿车,边走边饮,命一仆人担锹跟随车后,并吩咐:何时醉死,就地埋之。据传,刘伶不远千里到遂州(今徐水)访好友张华,因贪恋此地美酒而不思还乡,最终客居于此,死后葬于张华村旁边。

醇厚香韵的刘伶醉

中山千日酒

战国时期,徐水属于中山国,这里盛产一种很有名的酒,叫千日酒,饮后能使人久醉不醒。晋代的干宝在《搜神记》有记述: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

关于刘伶,最有名的还是刘伶醉酒,一醉三年的传说,这在刘伶好友张华的《博物志·杂说》中有记载。据记载,刘伶来到徐水之后,有一次,他到一家酒坊饮酒,饮醉后被酒家送至家中,数日不醒,其妻以为刘伶已醉死,于是将其安葬。三年后,酒家来向刘伶讨要酒钱,待挖开刘伶墓、打开棺木之后,发现刘伶面色红润,与三年前未醉之时没什么两样,且正发鼾声,不一会儿刘伶醒了过来,直呼好酒,好酒。这个典故已经被编排成了各种不同的戏曲(如评剧、河北梆子、二人转等)广为传唱。

酒既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乃至精神世界的重要元素,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酒在中国发展成了一种文化?

从哲学的角度看,酒是两种最为矛盾的事物的统一,它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艾青语)。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在酒这个特殊事物形态中,原本不相容的水与火得到了高度的统一。正是这种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使得酒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追溯到最早的阴阳观,即世界是分为阴阳两极的,这两极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现实的万千事物和丰富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奠定了我们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我们日常的经验里,人际交往中的紧张,集体与个人的矛盾,理性和情感的交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快乐和痛苦的同在,机遇与挑战的并存等等,无一不告诉我们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阴阳二元(即矛盾)对立而又统一的世界。当矛盾的冲突和紧张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落、苦闷、压抑、忧愁、彷徨等负面情绪,这时酒的特殊构造便自然而然成为我们的一定镇静剂。它的微妙作用就在于模糊并淡化现实生活及外部世界的冲突和紧张,适度缓解我们正在遭受的矛盾和分裂。所以阮籍醉酒以避祸,陶渊明视酒为佳人,李太白借酒以消愁,范仲淹入酒而相思,苏东坡把酒问青天,刘伶醉酒一醉3年……正因为酒与我们处理身心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息息相关,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酒文化的传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