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海纳南北酿酒艺 泉涌古今玉液香一一海泉酒文化博物馆概念性策划

海纳南北酿酒艺 泉涌古今玉液香一一海泉酒文化博物馆概念性策划

#酒业杂谈#

《海泉赋》

华夏佳酿,海泉传承。溯源8000年查海文化,玉龙吐浆;细河畔飘香母液乳汁,千载流芳。

1760年,海州庙东数里,侯水北岸,忽一日热气翻滚,泉涌滔滔,形成一个大坑,深若海眼。蒙古贞第七任王爷索诺木拉珠尔闻知,视为祥瑞之象,遂在此建一烧锅,初号东盛,俗称“东大坑”。从此岸畔渐成村庄,五谷杂粮富,灵境淌甘泉,乾隆帝东巡,王爷特别奉上东大坑烧锅,皇爷赞曰:甘洌醇香,真乃海泉天酿。1930年代,日本人侵占阜新,东大坑烧锅成了日本人专供。伪满康德六年,“八大幌儿”落户海州,达官显贵点名喝东大坑烧锅,琼浆沁唇齿,一杯难求。民国历、共和经。

转眼1970年代,东大坑烧锅重建为阜新制酒二厂,规模恢宏,气势空前。传统工艺,精细流程;醇香适口,回味无穷;九十年代,金奖频获,口碑民众。刘兰芳先生曾赞曰:“不是海眼是海泉,深藏地下百万年;独酿美酒细河畔,一缕浓香飘满天!”

海泉母窖,好酒之源。公元2016年,海泉重心北移,总部西迁。陈窖藏古城,厂房立绿原。辽宁蒙古贞集团和”酒都”宜宾天乐酒业强强合作,赋写海泉新篇。传统工艺手工酿造纯粮酒,打造“东北第一香”,为一百九十万阜城人民,酿造甜美生活;使一万余平方公里热土,攥一把滴醉流涓。金鸡传喜讯。

公元2017年,辽宁海泉酒业与贵州茅台镇国宝酒业达成战略合作,联合酿造海泉芝麻香酒系列产品,立志把阜新打造成为“北方白酒之都”。

且看海泉,追随阜新转型大潮,蛟龙腾起巨渊;乘御十九大东风,雄鹰展翅长天!注:初稿。可放于海泉酒文化博物馆门前。

【修建海泉酒文化博物馆的意义】

为辽宁海泉酒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为打造 AAAA级辽宁海泉酒业景区打基础;以打造辽西首家酒文化博物馆为契机,把“海泉酒文化博物馆”建成阜新工业旅游的代表,让阜新工业旅游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海泉酒文化博物馆主要内容】

海泉酒博物馆门前立一巨石雕刻的海泉酒瓶,上书:海泉一壶酒,泉溢满城香!

海泉酒文化博物馆分三个展厅:左边的展厅是“中国北方酿美酒”展区,右边的展厅是“海泉美酒历史悠”展区,中间的是“海泉,打造东北传统工艺手工酿造纯粮酒基地”体验区。

“中国北方酿美酒”展区,主要分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白酒起源在北方,阜新查海升炊烟。

·文字解说:从气候上研究,北方气候四季分明,条件适宜,利于白酒的酿造与储存。白酒在储存过程中经历春夏秋冬的严寒与酷暑,更有利于基酒的自然醇化。从人类历史方面讲,中国红山文化研究著名专家雷广臻教授指出: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之一。查海文化距今约8000年,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6500年,两者在文化面貌上有前后继承关系。查海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了女神庙,女神为蒙古利亚人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远祖。酒最先可能是用于祭祀先祖的神奇之物。由此也可以证明,八千年前的阜新地区可能是中国白酒文化的起源地。

近期,我国文物、考古界多家核心期刊以及社科研究领域权威网站,相继刊发、转载了阜新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科研成果:距今8000 年的红山文化源头查海遗址是我国谷物酿酒的发源地。此事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又一次将阜新独特的文化底蕴展现于世人面前。

这一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北方“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查海遗址,不仅拥有“中华第一龙”和“世界第一真玉”,而且作为我国北方辽河流域“第一代农人”的查海人,早在8000 年前就已开始谷物酿酒、饮酒,开创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的先河。

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几处茅屋,先民在忙碌着,有的耕耘、有的磨谷、有的制作陶器石器、有的酿酒,何其快活……·实物展示:

查海遗址发掘现场图(实图拍摄);查海遗址全景沙盘 (实图缩小);

第二部分:白酒原料在北方,农耕经济在查海。

·文字解说:

酒是依托于农业的深加工的衍生物,其产生受农业环境影响。北方作为高粱、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优质农作物的主要产地,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于我国谷物酿酒起源流传久远的说法,主要有黄帝造酒以及仪狄、杜康和少康造酒等。《淮南子》载“清醠之美,始于耒耜”,就是说真正的人工谷物酿酒开始于农耕生产活动以后,揭示了酿酒与谷物的渊源关系,这是古人对酿酒起源问题比较客观的描述和最明确的解释。

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李井岩老师研究得出结论,谷物酿酒要求“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这是一套完整而宝贵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术要领,同时也指出谷物酿酒需要的物质条件基础,即谷物、曲蘖、陶器、泉水。而查海先民过渡到农耕时代之后,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是谷物酿酒起源的基础。查海遗址是我国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文化遗存代表,经7 次发掘,揭露早、中、晚三期房址55 座,从发掘所揭示的遗迹来看,查海聚落形态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形式,部落已有社会等级分化,生活有着一定的组织结构,具备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氏族制度严密,开始出现社会分工,有了专门从事石器制作、陶器制作和玉器制作的手工业者,促进生产力和思想发展,为谷物酿酒时代的到来做了物质、精神和知识技术的准备,使谷物酿酒成为可能。

“谷物酿酒的出现,要有稳定并且能够持续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李井岩介绍,8000年前查海文化时代正处于中国全新世气候大暖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原始农耕经济出现并逐渐繁荣,遗址出土与农业生产、加工有关的石器工具共计840件,其中典型器石铲最多,为349 件,石斧146件,石刀36件;与农业、采集加工有关的石磨盘共计139件,石磨棒共计170 件。遗址发掘出室内窖穴23 个,室外窖穴34个,这些窖穴上部应有木架结构,其用途应为储藏粮食,少部分废弃后被用作垃圾坑。查海遗址大量农耕石器、陶器以及数量众多的窖穴,包括家猪的饲养,表明先民聚落定居生活已进入到农业生产性经济为主采集渔猎攫取性经济为辅的农业经济时代。查海先民大量石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农业种植谷物粮食粟的产量大幅提高,粟的收获量稳定增长。“正是在保存、管理大量谷物粮食粟的过程中,查海先民开始逐步接触、发现、认识到发霉、发芽谷物成酒的现象,并从中逐步掌握运用这一现象而人工主动实践酿酒。如果没有农业谷物粮食的生产,就不可能有谷物酿酒的出现,农业是谷物酿酒形成最重要的前提条件,特别是适宜的气候条件使谷物产量大幅提高,保证谷物酿酒原料的提供。”李井岩说。

·实物展示:

查海遗址出土石斧 (实图仿制);

查海遗址出土玉斧 (实图仿制);

查海遗址磨制石器 (实图仿制);

查海遗址出土陶罐 (实图仿制);

第三部分:白酒饮用在北方,窖穴酿酒陶杯喝。

·文字解说:

北方冬季寒冷易寒冻,且饮酒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之功效,故北方人会饮酒,更知好酒。

在农业刚开始的时代,贮藏粮食方法粗放,粮食发霉发芽时常出现,这种发霉发芽的粮食,就是天然曲蘖。发霉发芽的粮食浸到水中,就会发酵成酒,这就是最早的谷物酿酒。

据李井岩介绍,查海文化时代人们用窖穴储存谷物,这种保存方法极易使谷物受潮发芽、发霉而形成天然的曲蘖。查海遗址发现的室内和室外57 个窖穴,近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同,大型窖穴口径2米以上,中型1—2米,小型1米以下。窖穴的壁、底都经修整,较大的窖穴内还有柱洞、台阶和灶址。这些窖穴主要用于储存粮食,窖穴底部设有火灶,分析用途是酿酒加温谷物之用。陶器的使用改变了原始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查海文化就属于这一历史时期,遗址出土完整陶器、复原陶器及残器共计1177件,大型器多,小型器少,基本功用是用于盛水、储存粮食和烹煮食物,再一个就是可以酿酒、盛酒和储酒。其中,查海遗址出土陶杯多达30 件,这是“ 查海酒”以及饮酒习俗出现的物证。”

李井岩讲,陶杯器型虽小,但制作工艺讲究,足以说明陶杯用途的特殊,按我们常理考虑,喝水用的杯会比喝酒的杯大得多,所以陶杯不是一般的饮水之物,而是饮用一种特殊的饮品——酒。

查海遗址出土的陶杯在早期没有出现,在中期才开始少量出现,晚期数量、器型增加,显示“ 查海酒”是在查海农耕经济发展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后开始出现的,从中期开始出现酒杯到晚期酒杯数量的增多,可见饮酒人数开始增多,饮酒的习俗逐渐形成,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程,也是查海谷物酿酒起源发展的过程。

“ 查海酒”,开创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的先河。

·实物展示:

查海遗址大小陶器 (实图仿制);

平安堡遗址圆陶壶 (实图仿制);

平安堡遗址盖陶壶 (实图仿制);

勿欢池遗址肚陶壶 (实图仿制);

第四部分:契丹酿造菊花酒,千年兴衰酒一杯。

·文字解说:

“青芜平野四围山,山郭依依柴翠间,林远路长人去少,一竿斜日酒旗闲”。

契丹人认为酒是一种人神可以共享的饮品。北国冬季的寒冷早已让这里的居民饱尝风霜之苦,且辽契丹金时代中国大陆气候正处于近五千年气候变迁中的第三寒冷期,烧酒一经问世,即刻风行全国,香飘万里。

辽朝于公元916年创立,公元947年,建国号“大辽”,之所以叫“大辽”,传说源起自辽水。史料记载: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这二流相交之水,也就是辽水。

1955年1月,在阜蒙县扎兰营子的严金皋村,就曾发现辽人酿酒厂遗址。考古学家刘谦考证:“严金皋村辽代遗址为一个头下军州贵族酿酒作坊,一次酿酒约169.2公斤。所产酒为‘菊花酒’,也就是御酒,契丹贵族喜欢的窖酒。契丹人自定居以后随着汉文化的传播,饮酒之风已成为皇室、公主、贵族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习惯。

由此可推测,阜新的头下军州有九座,其周边酿酒厂肯定还有多处,造酒工艺已经非常高超。201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载学者李立新《从考古发现看辽代契丹族的饮酒习俗》记载:1955年,阜蒙县邱家店附近发现酿酒作坊,出土辽代酿酒用的鸡腿坛13个。经复原,遗址为头下军州贵族酿酒作坊,可酿酒170公斤,所产酒为菊花酒,是专供契丹贵族饮用的御酒。关于契丹酿造的酒的品种。

《承德晚报》刊登张秀夫《千年酒文化的故乡》载:契丹饮用的酒有千秋万岁酒、御容酒、菊花酒、茱萸酒及葡萄酒。辽代“兴酒税……把辽东京与南京诸路合为一,诸税皆纳于头下诸州,唯酒税课纳上京。”

《阜蒙县志》记载:北宋和辽南北对峙时期(960—1127年),今阜新地区一直属辽国辖境。辽将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汉人、渤海人迁入本地,作为奴隶分给契丹贵族,令他们筑城。这种贵族领地城邑叫“头下军州”,系契丹贵族的私人州城。辽代这样的头下军州置于今阜新地区的有徽州、成州、懿州、欢州、壕州、渭州、顺州等。在这些城址中,成州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二女儿晋国长公主的私城,懿州是辽圣宗三女燕国长公主私城,还是道教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的故里。对这些“头下军州”的考古发现:契丹人使用的饮酒用具,最具特色的是玛瑙制酒器。

对这些“头下军州”的考古发现:契丹人使用的饮酒用具,最具特色的是玛瑙制酒器。

1949年,阜蒙县辽代萧氏后族墓出土两件玛瑙酒器,1件是莲花碗,1件是玛瑙小杯。1967年,阜蒙县发现2件玛瑙酒器,1件是龙纹玛瑙盅,外壁阴刻花纹,龙张口露齿,身体扭转翻腾,追吞一花球状物,细腻传神。1987年,阜蒙县辽代墓出土一套3件注壶、托盘、高足杯组成的定窑白瓷酒器,4件鸡冠壶。1999年,发现两件绿釉鸡冠壶。

史料记载,作为游牧民族,辽代和金代的皇帝都实行四时“捺钵”(行宫之意)制度, “春捺钵”时辽、金皇帝要接见部落首领、外国使臣等,举行“头鱼宴”“头鹅宴”等渔猎宴饮活动,所需酒量很大,附近酿酒作坊都是供应产地,所以这里的酿酒技术应该是当时的最高水平。

可以肯定,考古发现的众多的酿酒作坊和盛酒及饮酒器具,说明阜新千年前就已经酒业兴盛。

·实物展示:

六耳铜锅 金 (实图仿制)鸡冠壶。至于器物顶端系部酷似鸡羽冠而得名。 (实图仿制)

鸡冠壶分六类:

1、矮身横梁式,壶身作仿皮囊缝合线,鸡冠壶早期形式;

2、扁身单孔式,上扁下圆,肥身上有鸡冠状单孔耳;

3、扁身双孔式,壶身为马鞍状双孔耳,年代为辽中期;

4、扁身环梁式,上扁下圆,半环式圆提梁,提梁多皮绳,两侧有下垂皮扣;

5、圆身环梁式,壶身高下圆,提梁多指捏纹,器表无装饰,辽晚期;

6、扁身圆环梁式,壶身上宽下圆,半环式圆提梁,辽代中晚期。参观完“中国北方酿美酒”展区,该参观右边的“海泉美酒历史悠”展区了。(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