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太逼真!红星酒厂老职工“纸塑”还原京城“当家酒”激情燃烧岁月

太逼真!红星酒厂老职工“纸塑”还原京城“当家酒”激情燃烧岁月

最近,朝阳北郎东社区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纸艺展。其作品出自30多位红星酒厂老职工之手,他们用鲜艳的瓦楞纸卷卷缠缠,还原出蒸煮、制曲、发酵、蒸馏、装瓶等红星二锅头的生产流程,重现京城“当家酒”献礼新中国的光辉岁月。

展览当天,82岁的徐秀琴端出了自己的作品:《试制酒曲》。作品中的人物、衣饰、酒曲架都是由彩纸卷缠而成,栩栩如生,十分精巧:一位高个子职工身穿白大褂,在培养房里埋头记录,身旁的架子上放着新菌种“德国80号”。细心的徐奶奶还为酒曲架装上了温度计。

这种纸艺有个好听的名字:故事卷。社区项目负责人卞学忠告诉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故事卷的原材料是宽1厘米、长1米的瓦楞纸,经巧手翻卷缠绕、拼接粘贴而成。

今年8月,北郎东社区开设故事卷制作课程。“一开始,我们卷的是房子、大树,后来是人物,最后连细微的动作也能卷出来。”一位居民说,北郎东社区是老红星酒厂的职工宿舍院,大家都对红星二锅头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在课程结业时,大家决定用故事卷复原红星二锅头的生产流程,讲述老酒厂的故事。

就拿《试制酒曲》来说,它的背后是1949年刚成立的红星酒厂为新中国献礼的往事。

“1949年初,上级要求红星二锅头要在10月前上市,迎接新中国诞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徐秀琴说,为了节约粮食、提高出酒率,同时让酒味更纯正、柔和,几位老职工特地赴山东济南学习单一菌种制曲。最终,酒厂于1949年8月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红星二锅头,9月上市。

从那时起,甘烈醇厚、价位低廉的红星二锅头开始家喻户晓。

和徐秀琴一样,30多位制作者都是酒厂老职工。“我们在不同车间工作,有蒸煮、制曲、发酵、蒸馏、检验、装瓶等十多个环节。”程慧敏说,大家虽已退休多年,但制酒流程却牢牢刻在脑海中,每人复原自己那道工序,最终组成了完整的制酒流程。

彩纸变“纸塑”,这个过程可不容易。根据制作需要,把五颜六色的纸条紧紧卷成不同厚度的卷儿,再通过推、拽,形成筒状、圆锥等形状各异的零件,最后用胶水固定。

制作起来并不轻松,大伙儿却越做越有热情。赵大爷整整花了半个月制作自己的故事卷:《罐装车间》。罐装工一手持瓶,一手掐管控制流量,完成二锅头的装瓶工作。“新手一次只能控制3根管,顶级技术工一次能控制8根!”赵大爷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进口了德国灌装机,这项工作的强度大大降低。在他的另一件作品中,复原了这台先进的机器,拳头大的灌装机制作十分精细,就连机器里几毫米长的金属拨片也做了出来。

杨淑敏打小儿在红星宿舍院长大,父母都是酒厂职工。“那时候,拉酒的大货车从厂门口一直排到一公里外,特壮观。”她的作品呈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昔日酒糟味弥漫的八王坟成了繁华城区,居民众多,商圈密布,红星酒厂也早已外迁怀柔。大望路旁,高高的蒸馏烟囱被拆下,为制酒而种植的葡萄园变作了金地中心。

“早期白酒生产全是人工操作,体力劳动特别繁重,而且很多流程需要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完成,工人们十分辛苦。”程慧敏说,现在,红星二锅头的工艺没变,不过在工业流水线上很多工序改由机械系统自动完成。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留在红星酒厂职工的心中。

来源:北京日报 朱松梅

编辑:RB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