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啤酒 » 高端不高,低端不低,雪花啤酒如何在沈阳走出“困局”

高端不高,低端不低,雪花啤酒如何在沈阳走出“困局”

雪花啤酒在1993年收购了第一家工厂,然后就开启了收购开挂模式。至2016年之时,已经有96家工厂,连续十年蝉联全国销量第一。在辽宁省,雪花从2007到2011年,先后并购了葫芦岛菊花、丹东鸭绿江、朝阳松林、阜新梅雪、铁岭北绿等品牌,大有一统辽境的趋势,省内的小品牌仅剩抚顺天湖、本溪龙山泉。

2012年以后,雪花在辽宁突然停止了夸张步伐,不知是抚顺和本溪不想卖,还是价格没谈拢,总之这两家啤酒厂被保留了下来。接下来的日子,华润雪花啤酒母公司华润啤酒(00291.HK)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2014年的业绩竟然是浅亏。2015年以后,国内啤酒市场走过了巅峰,市场容量和销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6年之后,雪花啤酒开启了关厂、裁员、瘦身、注重利润的转型之路。

截至2019年初,雪花啤酒的工厂数量从96家减少至74家,雪花开启了大规模的决战高端,净利持续增长的时代,业内人士对此也是纷纷看好,一片褒奖之声。但是在沈阳,这个曾经的雪花大本营和基地里却陷入了一个怪圈。什么样的怪圈呢?就是雪花在进军高端市场过程中遭遇到了一种尴尬,借用业内人士话的说:如果用身高来形容雪花在沈阳啤酒市场的困局就是,高端1米75,低端1米72。 啥意思? 还能是啥意思,就是高端不高,低端不低呗。

雪花对于南方和东北以外的地区来说,是外来品牌,走哪一端都无所谓,反正我俩又不熟。但是对于辽宁人,特别是沈阳人来说,雪花啤酒的品牌基因是根植在骨头里的,毫不夸张的说,很多50、60、70和80后就是喝着雪花长大的,从每瓶4毛2喝到零售1块3,从能带毛刺的木制包装箱喝到深紫色的塑料箱套,对它的熟悉程度胜过了解邻居家的媳妇。可是突然有一天你说要玩高端了,我很不理解地追问你啥叫高端,你说你也不太明白,但是比之前要贵是肯定的了。听你这么一说,我就好理解了。

这行为好有一比,就像是胡同口开了几十年的包子铺,突然不卖包子了,改卖马克西姆小面球(语出牛振华的小品《牛记包子铺》),不光改名而且还要涨价,但走进店一看,所谓的小面球还特么是包子啊,只不过个头小了。不过虽然个头小了,但会有人告诉你这小面球是采用了德国先进的面起子(酵母),使用了国际最新的揉面技术,包子的外包装上还印着超一线娱乐巨星的头像,然后你告诉我,这玩意10元钱一枚(注意啊,不能说10元一个,要说10元一枚,这样显得洋气。),我除了一脸懵B,还真不知道用什么别的合适的表情。

牛记包子铺剧照

去国外走一圈,你会发现在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产品的发源地,货品都会卖的比其他地域便宜一些。惊讶之余,我们可能还会问对方为何会卖的这般便宜?(没办法,这就是人的一种习惯,俗称得了便宜还卖乖)对方会回答,because这里是发源地,so 这玩意就便宜。但是在这方面,老雪一点不跟国际接轨,沈阳人喝的酒并不便宜。涨价之后,企业利润上来了,但由于沈阳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价格还是消费的首要参考要素,所以只要价格有差异,外地品牌自然就有了机会,所以现在沈阳满大街的龙山泉、天湖、精酿屋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说龙山泉确实比雪花好喝。关于这个话题,我不想做过多的评论,做自媒体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原则,即不黑也不吹,不做无任何科学依据下的盲目吹捧或贬低。抛开别的因素不论,酒好不好喝首先在于跟什么人喝,其次是喝完之后能干点什么,离开这些基本点,很难说酒本身好不好喝。

回到正题,雪花啤酒如今面临的难题有三:

一、频繁变幻主打产品,但主打歌总是沦为朱大哥。

从早年间的勇闯天涯,到后来的勇闯superX,一直get不到这款产品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可能因为我学历低的缘故。看着那个小人背着包爬山,总觉得这是给那些喜欢玩户外的驴友们准备的——喝勇闯天涯,走野线脚不滑。

后来有了脸谱、再后来有了匠心营造,其实这两款酒都不错,尤其是脸谱,从原料到工艺到口感都不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宣传了一阵子就被放弃了。就像皇上身边的妃子,从上位到失宠总是那么的快,以至于百姓想朝拜六宫之首时还要先打听一下,之前的皇后还在位吗?有没有被废?

马尔斯绿上市之后反响平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包括请的形象代言人都要上网查一下才知道他(她)曾经干过啥事。

2019年出品的纸箱老雪,刚开始模仿原雪花老红梅,搞了个580ml的致敬经典1964,去年底又弄了一个640ml的浓色醇香,对外也叫纸箱老雪。到酒店点酒的时候还得解释一下,要哪个不要哪个,反正挺麻烦的。

老雪1964(左)和老雪醇香(右)对比图。

感觉雪花的研发设计部门就像一个拳手出拳总打不中要害;也像家长花了几百万买了一部价值不菲的钢琴,孩子却只会弹《小拜年》,其他啥也不会;更像在迪拜的七星级帆船酒店西餐厅里,端上来一盘猪肉炖粉条子,虽然没啥大毛病,但就是别扭。

二、雪花和喜力,亲子和养子的两难抉择。

2019年初,雪花收购了喜力(中国)之后,有了国际大品牌在手,进军高端市场更有底气了。但是高端全部让给喜力,主流低端交给雪花又不太合适。毕竟雪花是亲子,喜力是二婚媳妇带过来的,属于继子,它的亲爸爸在荷兰,属于混血。让喜力做主流低端更不合适,毕竟人家是海归。经过思考后的抉择就是,亲子继子一起干,都有高有低,既不厚此也不薄彼。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内卷,自己跟自己竞争。你让消费者思考是选择11.4°喜力经典还是12°雪花醇香,这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消费者也会觉得夏洛特烦恼,从而去做一个更简单的选择。这些现象在营销学上早就有经典案例,只是有些单位的人要么不看书,要么看完之后他不信邪。

相比于天湖主打施泰克,龙山泉主打原浆的做法,雪花好像就没弄明白集中优势兵力的道理,可能是央企比私企财大气粗,但就沈阳高端市场而言,天湖和龙山泉至少花钱达到了效果。老话是有道理的:花只要在刀刃上,自然就出成效。

三、大规模关停工厂带来的隐忧。

近几年,雪花啤酒在辽宁省先后关闭了朝阳二厂、大连马栏子工厂、葫芦岛工厂、辽阳美月工厂,停产了阜新工厂、铁岭工厂。遣散的员工数量庞大,支付的补偿金也都价值不菲。这些被裁撤的人中很多是步入中年的40、50人员,由于他们长期在企业从事单一熟练工种,没有专业技术,二次就业难度很大。如此大规模的裁员肯定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些人并非是工作不努力,只是需要一份养家糊口的收入。被裁员工及家属转投消费竞品是大概率事件,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四、过分强调人员年轻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雪花为了追求年轻化的目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更新换代,比如员工38岁以后基本就没有了管理类职务的晋升通道,2020年以后新任命中层管理人员原则上不能超过35岁。很不理解一个卖啤酒饮料的单位为什么要学互联网企业?传统制造业最重要的人资形态就是梯队结构,老中青结合才是稳定和理想的。也许是考虑到10年后,90后、00后将是啤酒消费的主力,所以雪花开始提前布局和培养。但是别忘了一点,95后、00后已经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一代人了。他们反传统的思想比较重,对传统酒文化并不认同或者说不屑一顾。他们的习惯是不喝或少喝,不再把酒桌作为最重要的社交手段,而是交际方式的多样化。

浏览一下互联网和自媒体,你会发现虽然这些年很多年轻元素进入了雪花啤酒,但是至今该企业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号、dy账号等,他们对自身文化的宣传还是局限于十年前的手段。偶尔搞出一个半个的东西,其浏览量比我的文章还少,这说明年轻化元素并没有深入到雪花的营销等业务里,反而由于老员工的大量离职,使本来的一些优势却丢失了。

70、80后员工们对于一份稳定工作的依赖程度更高,那么忠诚度和归属感自然要好一点。而95后们则不同,他们会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安排的很清楚。比如他们不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企业公号的文章,因为朋友圈是他们自己的,不是企业的。我在你那上班付出的是八小时内的劳动,不包括帮你免费宣传。年青一代们在上班的时候做好了一版关于企业新工艺宣传的PPT,用尽了世间最曼妙的词汇来讴歌赞美企业的新产品,但下班以后会在网上拍一罐德国进口黑啤给老爸喝。这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你把他们拉进企业就完事了,人家想的和你想的根本不一样。

最后想说的是,沈阳的雪花人,或者说管理者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市场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为什么曾经沈阳人引以为豪的品牌会陷入一种高端不高、低端不低的困局。也许作为集团战略的一环,一个区域的管理者是不能决定什么的。但沈阳人还是希望雪花啤酒能尽快改变,从改善工艺,改善口感做起,并且提高服务意识,重视消费者体验,真正的来一次重塑再造和返璞归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