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癖好趣谈——酒瘾

癖好趣谈——酒瘾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足庆。酒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到酒,相信大家都会舔舔舌头,咽一口口水,发出会心的微笑。美酒配佳肴,人生一大乐事。在我们中国,喝酒是一种少不了的生活方式,参加婚宴就叫喝喜酒,我们家乡简称“吃酒”。酒文化太灿烂了,这里不多扯开去,只夫子自道,说说那个“瘾”。

说来遗憾,我没啥酒量。这个应该跟父亲的基因有关。父亲有个自嘲的笑话,说他能喝“一碰酒”——上海话,“碰”和“瓮”同音。意思是,酒只能在嘴边碰一下。父亲也确实是滴酒不沾。我倒是能稍稍喝点,勉强可喝一瓶啤酒,二两古越龙山,半两枪毙烧。前些年听说致中和五加皮不错,我喝过一阵子;后来又改吃劲酒。劲酒有小瓶装,二两一瓶。我从校门外买了进门,门卫见到了,说,拿的什么呀,手榴弹似的。我抬手展示,门卫笑了,说,小心,这东西真的有劲儿,下面要不老实的。我说我要吃一个礼拜。门卫大笑道,你那是装装样子呀,这个么东西,我一次能干掉三个。

酒量极小,酒瘾却曾经挺大,天天吃。傍晚下班,一叠油煎花生,或者蚕豆瓣,一只瓷器小酒盅,倒上半杯劲酒,便喝上了。

没错,这么少量又慢条斯理地喝酒,是相信它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健身作用。《本草纲目》载,少饮则和血运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辟邪逐秽,暖五脏,行药势。可见适量饮酒,是不无益处的。

还有一点,是酒杯一拿,几口一喝,人就进入某种飘飘然乐而忘忧的状态。这时候酒量小就有了好处,不至于酗酒而失去控制。然后恍恍惚惚,思接千载,不见灵感爆发,却会浮想联翩,想起那些喝酒的诗人,想起一些写酒的诗句。陶潜李白辛弃疾,曹操柳永郑板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天子呼来不下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还想起刘伶,那是真正的酒鬼。崇尚老庄,放纵无端,嗜酒如命,著有《酒德颂》流传后世。刘伶光着身子在屋里喝酒,早已是人所共知的典故。他还有一个奇葩行为,是出门时随身带着一壶酒一个仆人,仆人扛着一把铁锹。刘伶关照仆人:要是我在哪里醉死了,你就挖个坑把我埋了。

世间之人,像刘伶那样对酒如痴如狂登峰造极至著书立说的人毕竟是少数。记得昔日钟镇尚坝有一个,叫酒醉子“紫发”,他终日嗜酒,可惜最后死在厕所里了,没有仆人给他挖坑。

但是瘾君子却常见,而且醉态各有千秋,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葩也挺多。我活人几十载,见闻的也不少。譬如说在无锡【我呆过】大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个酒鬼原先从早到晚喝酒,此时无酒,便终日喝醋,以代为满足酒瘾。又譬如我的同学姚某,每喝必醉,与我一起去尹老师家搓麻,醉意一直不消,回家时经过人家门前柴堆,竟说要躺在里边睡觉。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记得杰克伦敦写过一个短篇,是写一个原始部落,被一个卖酒的全部撂倒。那么,让人们见了酒,就蚂蚁见血似的,飞蛾扑火似的,不作不死,至死不悟,前赴后继,代代相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里边有物质与生理的因素。根据科学分析,酒精在进入人体后,其中的乙醇有90﹪以上会在人体的肝脏内分解成乙醛。乙醛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一个人大量饮酒,体内的乙醇和乙醛浓度增加,就加速氧化能量的代谢,使大脑兴奋度和器官功能增强,使人的精神显得格外愉快和兴奋。长此以往,人体内的这种反应逐渐会变成常规,并且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程序,稳定下来。这样,人体内就会一种强烈的不断补充乙醇和乙醛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酒瘾。如果用我们老家俗语打个比方,是肚皮里长了馋虫,它要时不时钻出来,解一解“熬食”。

跟抽烟不同,少量饮酒被认为是有益的,只有长期酗酒,才会对人身体造成损害。医学家认为,酗酒容易引起人的小脑变性,发生共济失调,具体表现是步履蹒跚,走路不稳;震颤,双手颤抖,严重的面部扭曲,舌头震颤,说话含糊。电影里往往夸张,言行无状,男女发生不可思议之事,过后则忘得一干二净。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得多的,是酒精中毒,昏迷不腥,送医院挂水,据说还会引起胃炎、胃溃疡、肝硬化、胰腺癌、脑梗死-----

酗酒还有一个损害,也不得不一提,是影响生殖功能,就是说,会影响精子的质量,继而危害下一代。据说陶渊明就是因为嗜酒,导致他的五个孩子非呆即傻。那可是了不得的比被人查出酒驾还要命的大事。

怎么办?

凉拌!我们现在嗜酒的,多半已经是半老头,早就完成造人任务。不怕得病不怕死,也不怕造出畸形儿。

说笑了。戒呗。也不难。真正独自在家自斟自饮而到酒醉的,十分稀少。一般酒多的时候,都是社交场合。劝酒,敬酒,灌酒,是特殊的中国文化。我这些年出席的很多,体验也不少。被灌得横在地上的经历,也有过两回。不提也罢。

想最后说上两句,一,无酒不成席,聚会总得少量饮酒,最好是高度酒,度数越高,越是喝不了很多,不会喝醉。我两次喝醉,都是米酒。二、小心席间的女士,会喝酒的女士,是男士的杀手,一旦杀出,赛过花木兰穆桂英,死伤大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