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汾酒,劳动者的“孩子”丨五一特辑

汾酒,劳动者的“孩子”丨五一特辑

文|醉美团队

诸位好,在下是一瓶汾酒。

今年五一节好热闹,

淄博的烧烤、重庆的火锅,

五湖四海的烟火

都在吸引人们出门走走。

人间烟火怎能少了一缕酒香?

在这结伴尽欢的好时节,

来自山西杏花村的我,

也很想跟你交个朋友。

从农田里的秧苗,

到匠心制作的熟粮曲醅,

再到你所看见的青花瓷衣、

能品到的清香酒液,

无一不出自中国劳动人民之手。

说到底,我是劳动者的孩子。

在今天,听听我的成长故事吧。

如果你因此而记住了

山西的一抹杏花清香,

那我们也算高山流水、不负相遇了。

从土地中诞生

最开始,我只是山西沁县高粱田里的一株苗子,在春季被种下。

当时我身上背负着的,不仅是作为汾酒原粮、为“最干净、最纯正”的清香白酒风味而生的使命,更是农民乡亲们脱贫致富、美好生活的希望。

沁县是个好地方。水质纯净,全县13座水库,没有受到一丝污染;阳光也充足,一年无霜期长达167天。

而养育我的沁县乡亲们,在汾酒公司的指导下,更是悉心照料,兜足了耐心与期盼:有机生态、人工精细化种植、杜绝化学农残,甚至通过科学的农技管理,形成了“种植高粱—高粱酿酒—酒糟喂牛—肉牛养殖—牛粪有机肥还田—高粱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效益颇丰。

在甘肃山丹军马场、内蒙古农场、河北坝上草原等地,我还有其他兄弟姐妹。虽然我们相距千里,但是北纬35-45度的“黄金种植地理带”让我们成为一家人;田间地头乡亲们的勤劳与朴实,更是我们血脉相连的根据。

一瓶汾酒,这样的一个我,凝结的是中华大地上,无数农耕者的品格。

在手艺中升华

那年9月成熟后,我带着沁县乡亲们的希望,与其他高粱兄弟一同进入汾酒酿造车间。

那个时候我跟大麦和麻豌豆都还不熟,后来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同样是来自汾酒有机原粮种植基地,只有经过由他们制成的酒曲的催化,我们这些“粗人”化为绵柔的美酒。

专家说“酒曲”是酒体风味得以定型的基础和关窍,换句话说,“曲”的品质决定酒的“骨气”。我嘴上虽不服,可一天天相处下来,我们也变得不分彼此、你中有我。这也算是相互成就吧。

在汾酒制曲车间,大麦和麻豌豆须按照6:4的科学配比制作,使曲坯踩得紧实,才能造就独一无二的清香和曲香。

制曲师傅说了,每一间曲房需摆放3600-4500块曲砖,曲砖的间距必须精准到4-5厘米,行距精准到0.5-1.5厘米,如此才能保证品质。而这些,都需要他们一块块手工摆放。

这还不算完。汾酒致力于将清香之味做到极致,制曲工艺相当复杂,也愈发精细化、成熟化。从卧曲到上霉,从晾霉到起潮火、再到大火、后火乃至养曲、晾曲,每一个阶段都少不了让制曲工人眼睛盯着,手上灵活着。

于是当我们这些原粮与酒曲融为一体、化为酒醅后,我们各自凝结的心血与技艺也变得更具分量。

再经过酿酒师傅的蒸馏、勾调等手艺升华,投入无数劳动者、手艺人的匠心,最终才酿得这一份诚意满满的大国清香。

在诗意中开花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空谷幽兰”也不是我们汾酒想走的路子。沉甸甸的粮食,躬身于田野与酿酒车间的辛苦,汾酒劳动者的真诚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与品味。

首先,一樽青花白瓷瓶,将器物、彩、书法、国画、篆刻五种中式元素集于一身,恰到好处地彰显了汾酒产品设计者的美学匠心。

此外,“花气袭人”方知“昼暖”。汾酒的诗意,源于千年前杜牧的那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而至今已举办六届的汾酒杏花节,将这缕花香与诗意传承了下来。汉服行、京剧、评书、酒神祭祀,这场文化圣典的策划者们,成功将杏花清香捎到大江南北,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品味我,品味山西。

再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汾酒这棵千古大树的年轮,经专家学者的考证与保护,在今天得以向世人展现。踏入汾酒文化景区,游人不仅能在汾酒博物馆内穿越时空、品味历史,更能在汾酒复古生产线中看见汾酒的酿制过程,看见古今劳动者们朴实的汗水。

听听看吧,在我的瓶身里啷啷作响的,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诚意。

品味杏花清香,品味劳动之美。五月,我期待能与您相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