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捞面条,大夏天的河南人怎能少了这碗千年文化面

捞面条,大夏天的河南人怎能少了这碗千年文化面

捞面条炒鸡蛋,油烙馍要蘸蒜。

这是几十年前河南农村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现在生活好了,美食多了,却更怀念儿时那种淳朴和自然。尤其在这大夏天的河南。

捞面条也有文化?文化就是一种人文活动或痕迹的积累和传承。大热夏天,河南人吃饭离不开一碗捞面条。今天我们简单喷空下河南的捞面条和周边人文水文。

2003-2004年之间,笔者作为郑漂,住在郑州文化路东风路附近的白庙村(城中村已拆迁),当时一个信阳家庭开的饭店吸引了我,主要面条好吃,捞面口味适合笔者。夫妻店老板有两个女儿(和笔者年龄相仿),大女儿和女婿店里帮忙,二女儿也常见,因为经常去就吃一份面还要求做成捞面过水,被开过玩笑话:入赘他们家可以天天免费吃捞面。大冬天的笔者经常去点一碗过水捞面,店老板一见我就说,捞面条那小孩又来了!信阳人开饭店是不怎么做面食的,鸡蛋汤面改成的捞面条是我记忆这热情信阳一家人的主要因素。

更早少年时代,笔者在老家漯河乡村,就深刻记忆:井水拔凉,蒜汁调味,十香菜入蒜汁,荆芥添佐,哧溜哧溜,新鲜生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怀乡的口水。

捞面条已经走进非洲

随着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交流,中国餐饮文化遍地开花。在肯尼亚一个工地,就有非洲人受影响爱吃河南捞面的新闻图片。想想也是,非洲这么热,河南人的过水捞面应该有市场。饮食文化也有世界影响力,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我生于沙河流域,后来做文化策划工作,曾组织过老家山水文化的研学活动。对于河南中部的饮食,我认为和河流水文都会有关系。

沙河流域的两瓶酒两碗汤四碗面

宝丰酒、贾湖酒(富平春酒)、北舞渡胡辣汤、逍遥镇胡辣汤、叶县烩面、襄县焖面、郏县饸络面、固墙手工捞面。这些都离不开水文。

<喷空>公号历史文章喷空过宝丰和宝丰酒、贾湖(酒)、北舞渡逍遥镇的胡辣汤、汝河变迁等,历史链接:


☞ 宝丰宝丰,酒务春风:春风原来也是酒

☞ 世界第一、亚洲第一,汝南头衔?

☞ 北舞渡,当时少年小武汉

☞ 国家宝藏:沙河贾湖吹笛远

☞ 皇上驾到,金汤逍遥


曾经在2017年,笔者和河南山水地理专家张朝民老师等一起在绿色中原环保组织的亲水行系列活动中有调研和沟通,认为可以开发一个游研学亲子亲水及文化教育度假体验路线,顺沙河东去,一路整合,有山、有水、有水库、有湖、有国家级湿地、有古村落、故城、古名人还有水文化背后的经典美食,春夏秋适宜,美景、美酒、美食、丰美历史文化岂不美哉。

<喷空>一贯观点,一切人文皆水文。河南的金腰带、河南的母亲河是沙颍河(不抬杠,就是它),沙颍河最大的支流是沙河(古名滍水、殷水、隠水等),沙河最大支流是汝河(北汝河,汝阳、汝州、汝坟、汝瓷等来历)、重要的支流还有澧河、澎河、灰河(昆水)等,基本顺着沙河源头(鲁山嵩县交界)一路向东,平顶山、漯河、周口等一路,两岸支流流域,在美食美酒上就是主要的这几个典范。古村落、故城以及名人、山水不在今天喷空主旨上,不再举例。

号称中国的多瑙河---沙河,在商水县(隶属周口市,原名殷水县,沙河古名殷水,殷商同意思,北宋避讳皇帝的爹名,更为商水县),沙河以及发源漯河的汾水流经,汾水最后入颍河。豫东百里画廊,汾水是没有污染的唯一河流。我们今天喷空的捞面条之乡固墙就在这里。

固墙是个镇也是个村,固墙村属于固墙镇,固墙镇是商水县最大的一个镇。固墙镇是农业畜牧大镇,当地物产支持了地方名吃特色。如今,漫步在商水县城、周口市区,您会发现不少饭店打出固墙手擀捞面的招牌。固墙捞面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末年,固墙刘姓(一说韩姓)厨师在项城名门袁家做工,他的手擀捞面不同凡响,口感爽滑,清香筋道,袁家上下百余口人都喜欢,袁世凯尝过刘厨师的手擀捞面后也连声叫好。固墙手擀捞面,遇水不散,出水不粘,温润凉爽。观其形如玉带临风;察其色若飞雪鳞鳞;品其味似玉兰入口;是响彻当地周边的家常美食。

固墙手擀捞面有讲究的制作,选用当地优质小麦面粉,和面时用鸡蛋清加少许精盐、碱面,饧(xíng)面两个小时后,面会显得更加劲道松软!擀面前用一头固定的杠子在面团上面反复碾压,以增强面团的密度和柔韧性。擀时用力,面扑使用淀粉,擀到面皮菲簿如纸,均匀透明,伸开来能照见人影为宜。切面时宽窄合适,刀刀切透。清水大火烧开,下入面条用筷子抄散,面条漂上来即捞入凉水,漓干后依口味浇上荤素浇头,再佐以蒜汁、辣椒油、芝麻酱、黄瓜丝等,吃起来爽滑利口,筋而不硬,便于消化,老少皆宜。


<喷空>小认知:饧(xíng)面和它的原理

饧(xíng)面,有的也称为醒面。和(huo)好面后搁置一段时间的微发酵。和面后不马上加工使用,饧面的作用就是让和面或塑形后,面团内的蛋白质分子有松弛和重构的时间(蛋白质分子可以通过重构恢复其空间构形是蛋白质分子的一个特性)。通过饧面过程,面团中在外力作用下被扭曲及破坏的网状结构得到了重塑,面团中的蛋白质重新恢复了应有的空间构形,得到了很好的舒展,饧过的面会更加地筋道(有嚼劲)、柔软,口感也更加的细腻和顺滑。


商水的上游,沙澧河的水乡漯河,很早就开始了捞面条的产品系包装传播。

2009年的新闻报道

漯河人会传播,品牌占位。一个饭店老板吃过别人多家的捞面条,感觉不如意,不是小时候妈妈的那个味道,自己专门研究了五六种独家做法,挂出来这个招牌,一时顾客满门,每天排队,声名远播。

笔者多年后才听说老家有这个研究中心,为了写这篇文字,2019年5月专门驱车几百公里寻访,最后终于在漯河市衡山路上找到了这家店,服务员承认自己这个店当年搞过捞面条研究中心。但现场没挂看到牌子。不知道是换了老板还是不符合工商局政策。下图捞面条拍摄于这个店

尝了尝当年捞面条研究中心的捞面条,配料:荆芥、黄瓜丝、青菜(貌似上海青)蒜汁、芝麻盐、香油等。

捞面条的文化区域:大概就是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带文化。山西人陕西人新疆也吃面,捞面不是主流,甚至名字也叫臊子面、拌面或者其他。面条的历史有四千多年(考古),面或饼过水冷却在唐朝出现。而正统的捞面条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原地带是主要发源地。宋朝开始有捞面之说,更早是素饼或汤饼,笔者曾看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王太师夫人在开封街上要吃东西,丫鬟上前给店家说来碗素饼,当时内心就给编剧点了赞。其实每碗面都是一带一路的另种使者,我们已经不能考证出谁是最先,各家结合各地文化,相互学习,逐渐形成了炸酱面、臊子面、油拌面、热干面等做法。

网络借图,国外明星也做捞面

河南很多地方,生了孩子的喜事都是要吃面条的。吃面条就成了给孩子过生日或报喜送礼的替代词。捞面条延续了长寿面、喜面的文化。众捞的分享也是一种分灾多福的期望。

捞面条周边用品的点滴喷空:

笊篱:笊篱发明得相当早,大概有两千年历史。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姜子牙曾编笊篱为生。小说是明朝人写的,所以只能参考不能确认。旧时面馆门口多挂一把笊篱作为简易标志,也有挂上代表厨房重地的。

蒜汁:蒜汁就面,没菜也下饭。蒜汁是比较科学的吃法,尤其是切碎或研碎后,搁置几分钟(氧化)再加工食用的。大蒜素的抗生作用天然无害,直接剥蒜吃蒜氧化不足,直辣直辛。大蒜是汉朝时中亚西域传来的,历史悠久。

十香菜:蚊蝇不落,虫害不生的个性小草,一般和蒜茸混合取汁液。有地方叫黄帝芗草,大概和黄帝蚩尤战争传说有关(避瘴气 醒脑健身)。风水上的说法:摆放办公室,能吸附辐射,保护眼睛;摆放进户门口,能驱逐凶煞,不使主人福禄财寿泄露于外;摆放窗台,能驱逐蚊虫、瘴疠之毒。

荆芥: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野生,现在全国可种植,起先是作为一种药材,治疗感冒和消炎用。吃素能长寿,生吃荆芥之类的草能提高免疫力。

一筷子到中原,一碗面小窥河南文化。喷空观点力求调研、乡旅咨询和从实际生活中来。受限于多种因素,不免流于表面,三人喷必有吾师,仅供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