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酿酒技艺、羊肉面制作、烧伤疗法,滁州非遗知多少

酿酒技艺、羊肉面制作、烧伤疗法,滁州非遗知多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世代相传而留存至今的文化财富,它们承载着历史记忆,吸取时代力量默默生长。当其历经沧海桑田、经过岁月洗礼、走到众人面前时,我们突然会发现,熟悉的她们竟是如此惊艳。

蓦然回首,它们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一直伴随着我们,早已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滁州文脉长,非遗有多少?据统计,截至目前,加上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凤阳唢呐》《南谯民歌》《雷官戏曲马灯》《老明光酒酿造技艺》《马厂羊肉面制作技艺》《马岗烧伤疗法》《剪纸(滁州剪纸)》,滁州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个。

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据了解,为让滁州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滁州将举办线上直播推荐活动、推出线下“非遗活动墙”,并且“滁州数字非遗”也将在近期正式上线。届时,我们可在云端参观非遗展馆,了解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产品,欣赏非遗文创,参加非遗活动,一起走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感知岁月积淀的文化魅力。让我们先来了解新增的7项省级非遗项目吧。

凤阳唢呐

流传在凤阳境内的唢呐吹奏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国期间,凤阳县总铺镇孙家班、临淮关镇尹家班最为出名,是由当时的县衙“鼓乐班”转为民间班底。

一九四九年前后,以刘凤鸣、刘凤桐两兄弟的唢呐班子(俗称“东山”“西山”)名震淮河两岸。一九五二年,刘凤鸣被聘为安徽省艺术学校专职唢呐教师,刘凤桐被请到中央乐团做专业唢呐演奏员和指导老师。他们演奏的一些名曲如《百鸟朝凤》等,被录音或灌制的唱片在国内广泛流传。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民间艺人安广珍、禅修等老艺人纷纷带徒授艺,培养了大批人才。一九七二年,唢呐和小乐队合奏的曲目《喜庆丰收》参加安徽省文艺调演,受到好评。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九年的二十年内,凤阳县文化部门举办十多次以唢呐为主的民间吹打乐比赛。目前,全县境内有唢呐吹奏班子五十多个,其中演奏水平较高的有:刘府的“谢成德班”、大庙的“汪家军班”和府城镇的“伊德保班”等。

凤阳唢呐的传承载体主要是吹打乐班子,传承形式是老艺人带徒授艺。老艺人所收的徒弟有的是自家子孙,也有些是喜欢民间器乐的青少年,没有正规曲谱,全靠口授手教示范。徒弟艺技成熟后可自行组班收徒,代代传承下去。

老明光酒酿造技艺

老明光酿酒技艺传承传统纯手工酿造工艺,以高梁、绿豆、豌豆、小麦等为主要酿酒原料,配以绿豆曲、中高温曲、高温曲为发酵剂,主要流程为制窖、制曲、选粮、配料、装甑、摘酒、蒸馅、出甑、做醅、入池封窖及分级窖藏等多道工序,绿豆制曲、两高两低、清蒸清吊及糠、水、曲等配料比例为其核心工艺。

酿造老明光酒,要根据季节经60至150天发酵,择层取醅、择时摘酒、清蒸清吊,陶坛恒温窖藏,经大师勾调而成。以师带徒方式口传身授,代代相传,技艺的传承需要酿酒技师在大量的实践中用心领悟。此外,酿酒所用传统器具如铲、锨、小推车、甑锅等生产工具的制作,也有着很高的工艺要求。

南北朝时期,据《梁书》载,梁天监十五年(516)四月,淮河上的浮山堰竣工,梁帝萧衍犒赏三军,用酒即来自招信县域,也就是现在的明光区域。

据《滁州志》载,欧阳修在滁时,喜爱喝酒,酒即来自明光。欧阳修专人聘请明光酿酒师前往滁州帮助酿酒。据《盱眙县志》等资料记载,南宋建炎二年(1128),明光境内出产的“高梁曲酒”被尊为御酒,“四级供奉,不得苟且”。

《嘉山县志》载,明清年间即有民间糖坊酿酒业兴,民国年间明光有多家槽坊酿酒,著名的有“精益”“李祥和”“源兴隆”“源兴祥”四家,酿造高梁大曲打进南京市场,并远销海外。

《剪纸〈滁州剪纸〉》

从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就有了民间剪纸艺术,到明清时期剪纸艺术渐趋成熟,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可谓历史悠久。滁州剪纸艺术自古有之,遍布城乡,以明光、定远、凤阳北三个地区最为盛行,且各具特色。

明光剪纸,主要是朱氏家族几代人的传承,用剪纸技术诠释了明光的风土民情,宣扬福文化、寿文化、喜文化和孝文化等民俗传统文化。如今,明光剪纸已经成为一张展示当地文化的靓丽名片。

定远剪纸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吉祥图案剪纸,如鲤鱼、荷花、寿桃、双喜,是纳福迎祥的一种体现;二是历史传说故事剪纸,如《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群英会等,人物五官采用添色方法,使其表情丰富,更使纸上人物活灵活现,道出生动的故事;三是生产生活剪纸,如窗花用的花鸟虫鱼,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濠州剪纸分单色剪纸、彩色剪纸两大类,有剪刀法和刻刀法等。刻法包括阳刻、阴刻、阴阳刻。作品用途分为四大类:张贴用、摆衬用、印染用、刺绣底样。作品主要分为喜花、礼花、门笺(挂笺)、斗香花(套色剪纸)等。表现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题材:文字、山水、花鸟、动物、人物等;二是时新文化:神话传说、地方戏曲、地域文化、时政宣传等多种剪纸图案。

南谯民歌

南谯民歌曲调欢快、抒情、风趣,歌唱劳动生产、爱情生活。

1957年3月,南谯民歌手胡文亮、李传江被安徽省选拔进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民间文艺汇演,民歌唱到了京城怀仁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5月,胡文亮作为全国优秀青年歌手受到了团中央的嘉奖。

南谯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体现民风民情,生活气息浓厚,许多民歌的名称来自群众熟悉的小动物,动物的特点构成了这些民歌的旋律和模拟的声调,如《小猫调》《慢赶牛》《过山鸟》等。南谯民歌优美清新,反映民风民俗,体现民众善良、多情、淳朴的思想情感,如《邀郎调》《姐在园里挤酸菜》《十把剪刀》等。南谯民歌演唱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短小精悍,如《打夯调》《胡子调》《杨二姐调》等民歌,演唱中巧妙地运用了歌唱般的说白和方言,诙谐风趣,耐人寻味。

马厂羊肉面制作技艺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到江淮一带巡游,一路舟车劳顿,淋了一场大雨,在全椒县马厂镇老街农家小屋中歇息,大臣在街上看到王家制作羊肉面,便要了一碗,乾隆吃过胃口大开,盛赞马厂羊肉面品质上乘,味美醇香。从此,马厂羊肉面名声大振,代代相传至今。

马厂羊肉面以其独特的肉质、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显著的保健功能,深受人们喜爱。马厂羊肉面是用本地养殖的山羊,宰杀、去皮、清洗、烧煨直至烂熟,将羊肉去骨切成小块备用。煨好的原汁羊汤加入佐料,用粟炭将汤烧开,加入挂面、羊肉,再加入醋、味精、葱、胡椒、香菜、菠菜等佐食。马厂羊肉面的羊肉汤最具特色,汤头浓而不腻,味道十分鲜美,绝非是调料能调制出来的。

马岗烧伤疗法

明光市马岗烧伤疗法创自清末,经一百多年,已传承六代,每一代传承人都致力于研究中医药治疗烧伤、烫伤的解决方案,不断积累经验,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治疗烧伤、烫伤的独特疗法。

明光市马岗烧伤创面治疗方法的主要药品有:膏剂、粉剂、蠕虫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祖传中药粉剂,专治创面不愈合,其疗效神奇、用法简单,是独家掌握治疗创面不愈的特色疗法。

明光市马岗烧伤中药粉剂及创面外治法,继承前人独特的技艺和方法,治疗烧伤具有用药巧、痛苦少、疗程短、费用低的特点。其历史价值、中医药文化价值、实用价值非常显著,更具有中医药学研究和文化保护价值。其治疗烧烫伤的中医药粉剂属于独家秘制配方,主要是在家族内部世代相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