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低度白酒是怎样炼成的——漫谈新中国低度白酒的产生

低度白酒是怎样炼成的——漫谈新中国低度白酒的产生

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陈年白酒的文化和故事,欢迎关注“文文方丈聊老酒”,闲聊天南地北中国酒。

如果你是一个资深酒虫,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生产的中国白酒商标上,很难找到酒精度数的标识。其原因无他:那时生产的白酒基本都是高度的,一般为60°或者65°,甚至不达到一定酒精度数会成为白酒质检“不合格”的标准之一。

在那个计划经济、以粮为纲的时代,如何在保证一定酒质的前提下,提升酒的产量是酿酒技术界的一大课题。

一开始,人们探索采用其他原料(如:红薯、木薯、芭蕉芋等)代替主要粮食(高粱、大米、玉米)的办法进行酿酒,比如当年的合肥白酒、哈尔滨老白干、沧州白酒都是代粮酒中的巅峰之作,这些酒如今早已踪迹难寻,成为极少数白酒收藏者的珍惜藏品。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酿酒届开始寻觅探索另外一条路,代粮酒虽然能节省粮食,但是终究在口感上难登大雅之堂,那么能不能想办法在单位用粮的基础上多出点儿酒呢?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掺水,酿酒术语叫做“加浆”。这样原来一斤酒可以变一斤二两、一斤半、两斤。于是这个难题在“战略思路”上就被这么“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并且取名“新工艺酿酒法”。

可想法总是和现实有些差距,酿出原酒后直接掺水,不,是采取“新工艺加浆”的做法直接导致两个方面问题:一是酒液变得浑浊;二是口感失去了原酒的风格,变得寡淡,甚至产生怪味儿。

面对这个问题,张弓酒厂通过反复实验,分别提出了应对办法:针对浑浊的问题,采取了低温冷冻过滤的工艺,有些常温下凝聚的物资在低温中自然溶解了,酒液也就清澈了。不过,笔者猜想当时这种工艺产出的酒是不是得“冬天趁凉”喝啊;另一个针对酒味寡淡的问题,就采取双轮底发酵、适当加入高温酒曲的办法,其实简单说就是对酒质进行升级。两种办法一结合,张弓酒厂在1975年底率先推出了自己低度酒(38°),成为中国白酒界低度酒的鼻祖。后续几年,双沟、直沽高粱酒等也陆续照猫画虎推出了自己低度酒。

俗话说:众人吹气儿火焰高,低度白酒一经推出,面对一脸懵逼的消费者,众多白酒专家召开专门的品鉴会,纷纷表示低度酒优点很多:低度酒可以提高白酒产量、能够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经常喝上白酒;喝低度酒不容易上头、有益于身体健康云云;有的酒厂更是脑子活泛,直接设计一幅广告宣传画,上面一个大美女拿着一杯低度白酒,笑意盈盈地瞧着你,似乎在说:小伙子们来啊,快活啊,请我喝低度白酒啊,不让我不知不觉多喝几杯,我能相信你的鬼话么?

随着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大家往外一瞅,人家老外喝得什么威士忌、伏特加大部分都是低度酒,中国白酒界算是提前与世界接轨了。于是,中国白酒开始包装出口低度酒,以期换取当年亟需的外汇。

你要是喝白酒是爱喝高度酒还是低度酒?认为同一品牌的低度白酒比高度白酒一般要便宜的原因真的是因为“兑水”了吗?欢迎说说你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低度优质白酒研究中的几个技术问题[J]. 沈怡方. 黑龙江发酵. 1979(04)

[2] 浓香型和清香型低度白酒鉴定会[J]. 杨子培. 微生物学通报. 1980(02)

[3] 低度张弓大曲酒[J]. 詹炳耀,郭宗武. 黑龙江发酵. 1981(04)

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陈年白酒的文化和故事,欢迎关注“文文方丈聊老酒”,闲聊天南地北中国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