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黄酒欲振兴:靠消费升级,还是靠传统风味的回归?

黄酒欲振兴:靠消费升级,还是靠传统风味的回归?

(本标题可解读为:黄酒不甘落后,要奋起直追。靠什么去追呢?是靠当下的提级涨价和降质增量,还是靠回归到传统酿造、原有风味和理性定价?)

题记:我在2019年12月27日的头条号发文《黄酒:滋润国人几千年,如今几乎没人喝,真的还不如酒精酒吗》,从饮食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黄酒历史和现实状况。本文要从产品本身的角度,进一步寻找黄酒落寞的原因,怎么就弄丢了天下。到底是消费升级了,还是酿造工艺落后了,做出的酒跟不上时代潮流?或是人们的口味变了,都去喝白酒,不再稀罕黄酒了?试从产品定位、传统工艺和市场发展三个方面找原因。我们先从黄酒的消费阶层定位说起。



黄酒是哪些人喝的

黄酒怎么就弄丢了天下?犹如亘古帝国的瞬间消沉,还悄无声息。曾被文人骚客讴歌多少年的黄酒,竟然有过如此的波澜起伏。

一方面是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直到民国时期,作为一个东方农业大国的绝对主流饮品,滋养着深厚的华夏文化千万年;另一方面是民国末期起,短短百年,高贵的黄酒悄无声息花落去,绝对的市场份额被白酒取而代之。2018年酒类销售过万亿,黄酒不到200亿,只有168亿,2%不到,相当于一个二流白酒公司的体量。

人们享用千万年的美酒,说不喝都不喝了,而且并没人要求或强令不喝。就像一直吃着的米饭馒头,突然的一夜过后都不再吃,改吃高粱地瓜一样,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这个世纪之谜,实在值得我们多方面、多维度去探讨。


——黄酒长盛不衰的原因。

有人说这是黄酒的命数,兴也罢,衰也罢,总逃不过“久盛必衰”的历史规律。

黄酒几千年的强盛自不必说,人类自从有酒就是它,而且没有其他的酒,也没有替代品。在古代,无论皇家的醴、醪、醍醐,还是民间的黄汤、马尿、迷魂汤,或是文人笔下琥珀光、鹅儿黄、重碧春。不论清酒、浊酒、煮酒、筛酒,统统都是黄酒一族,只不过有材料不同、工艺粗细和档次高低之分。不像现在,白的、红的、啤的,成千上万个品种品牌任人挑选。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尽情享受,都能喝到。譬如普通百姓就不是随便能喝的,尽管会酿酒,可是没多余的粮食,想喝也就逢年过节做一点。喝酒历来是上流社会的专享,皇族国戚,官宦富商,文人名流,方可以尽情豪饮。用现在的话说,黄酒自古以来,产品定位在上流社会,不是普通百姓。那么,研究黄酒的兴衰,就有迹可循。

——消费主体决定着黄酒的命运。

最早的黄酒应运而生,不是应的百姓,是有钱有闲的阶层。还是那句话,酒很贵,喝不起。即便在宋朝,经济相当发达了,百姓还是不能够尽兴喝酒。十来度的酒,体力劳动者,得多少才能喝好一顿?那得多少粮食?逢年过节也就浅尝辄止而已。不说那时候,在我的记忆里,先父爱酒,也就晚饭倒一小杯,喝到大家都吃完饭,基本都是嘴唇沾一沾,就那还不是天天喝。后来才知道,我兄弟几个都是大酒量,想来先父也是量大,那样喝酒,确定是没钱还想喝的无奈之举。


用现在的话说,单就人口基数,黄酒历来是小众消费品,有人叫做奢侈品。百姓喝不起酒,是个历史难题,几千年都无法解决。直到800年前,元朝统治者却破了这道题。

——黄酒衰退三部曲。

黄酒的衰退,核心问题是消费主体发生了变化。我们划分三个历史阶段:

权贵们看不起的“臭酒”,成了普通百姓的美酒。正是元朝带来的蒸馏酒技术,打破了我国酒水的格局,终于有了普通人喝得起的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烧酒: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个酒度数高,北寒地区喝它就很好,用来抵御寒冷。苦力百姓喝它也很好,不像黄酒喝下大半坛才有酒意,这家伙喝一碗就熏熏然找不到北,过瘾。关键不像黄酒那么贵,喝得起。

元朝、明朝和清朝,首都都在北京。直到民国,北京城喝酒格局这期间一成不变,三个鲜明档次:上流权贵一律绍兴黄酒;新派的上流社交除了黄酒,兼喝汾酒;此外喝烧酒。至此,烧酒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白酒行业的辉煌未来。

民国时期的战争,促使白酒成为主体酒类。三个原因:一是黄酒产地遭受战乱;二是国民政府迁驻重庆,启用了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当地美酒;三是红军长征结缘了茅台。据当时新闻资料,重庆谈判用的就是茅台酒。这时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有闲喝黄酒的阶层明显缩小,也没那心情,今日有酒今日醉算了,那就是烧酒,烧酒醉的快。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扶持白酒、啤酒行业的政策,对于黄酒,只是任其自然发展。


黄酒的传统风味

——黄酒的风味是怎么形成的。

这里不扯那么远,就以绍兴黄酒为例,看其古老的工艺有毛病不。绍兴黄酒作为同类代表产品,史上名气就很大。是因为我国酿酒的基本原则决定的。酿酒的核心要件是水、粮和曲,工艺在其次,都一样的做法,只是粗与精之分。在绍兴,大禹治水造就了鉴湖。鉴湖水对于绍兴酒,如同赤河水对于茅台酒,称为酒中血;再就是本地糯米,也同于茅台红糯子,称为酒中肉;酒曲一样的独一无二,为酒中骨。所以说,名酒得天独厚,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出来的。茅台酒只产于茅台镇,绍兴酒只产于绍兴,换个地方就不行。上世纪七十年代绍兴出现一坛1928年封坛的老酒,里面有产品说明书。说是当初为了逃避当地的5倍重税,有个酒坊就把厂址迁到苏州,继续酿造绍兴酒。出来的酒并无二致,跟在绍兴酿的唯一不同,就是喝了口渴。


——绍兴黄酒在清朝的地位最高。

清朝有部汇总性的美食著作,叫做《调鼎集》,全书十卷,第八卷为茶酒部,里面说道:

闻之虬髯论酒云:酒以苦为上,辣次之,酸犹可也,甜斯下矣。可为至论。苦辣之酒必清,酸甜之酒必浊。论味,而清浊在其中矣。求其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唯陈绍兴酒为第一。

袁枚的《随园食单》也说:

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

所以清代皇家以及官场宴会活动,只用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的早期假冒。

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名气大了,需求大了,原产地满足不了要求,各地都想着酿造。原以为黄酒生产工艺简单,千百年来百姓家庭的产品,家家都会做,没什么难的。有记载的,从清代到民国,绍兴之外的江南各地都不断有绍兴酒的酿造和上市,甚至朝鲜、日本、台湾,都有生产绍兴酒。可是,百年的仿冒,最终比不过真货。就像清梁章钜的《绍兴酒》说的:

今绍兴酒通行海内,可谓酒之正宗。……至酒至通行,则实无他酒足以相抗。盖山阴、会稽之间,水最宜酒,易地则不能为良。故他府皆有绍兴人如法制酿,而水既不同,味即远逊。

干不过原产品,然后相继销声匿迹。


黄酒当下的困局和破局

——黄酒传统工艺特点。

这一节本应放在第二章,放在这里,是为了更直观的对比我们现在黄酒生产,是不是出了问题。

三大特点:

丰富均衡的生物营养。黄酒品种很多,但是工艺原理大同小异,区别在口感风味不同。主要因为原材料不一样,有糯米、小米、其他谷物。工艺原理是:谷物加水加曲,在低温条件下,边糖化边发酵。和白酒生产的固态发酵不同,属于液态法。这样酿造出来的酒,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得以保持,酒体的营养物质就丰富,主要有人体无法合成的8种氨基酸,平时只能依靠吃肉才能获取。

丰富的营养物质和低酒精度,是黄酒盛行几千年的秘密武器。蒸馏酒的短板恰恰在此,高温蒸馏,破坏了所有的生物营养物质,基本剩下酒精和水。

全手工操作。黄酒的操作方法细分为①淋饭酒,最原始的醪糟做法,米蒸熟了淋水降温加曲发酵糖化成酒;②摊饭酒,米蒸熟了摊开晾凉加曲;③喂饭酒,发酵过程中不断加饭。

含糖量决定口感风味类型。以含糖量划分:每100毫升黄酒大于1克的是干型黄酒、1-3克半干型、3-10克半甜型、10-20克甜型、大于20克浓甜型。


——黄酒生产新工艺。

在解放初期,白酒开始探索新工艺之后,黄酒生产也受到影响,只是社会关注在白酒,就没有多少这方面的信息披露。其实,黄酒的新工艺改革步伐一点不见慢,也叫做新工艺黄酒。基本性质也和白酒等同,核心内容是全程采用机械化,不再有手工的三大操作法分类,机器操作一罐完成。酒曲也不再是手工制作,采用纯种酵母。这样做出的黄酒,有着两大明显效果:口感风味差了;产量增加了。

——黄酒的市场之争。

上个世纪,白酒靠新工艺完成了市场布局,啤酒靠工业化完成了产能整合,全国合并成了几大巨无霸集团,都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市场地位。无论体量还是营收,都有了绝对的份额。黄酒是真的坐不住了,本来独一份的天下,转眼被白酒和啤酒轻轻瓜分。梦醒时分,奋起直追。

现在看来,主要采取了四大应对策略:

●学习借鉴白酒、啤酒新工艺生产法,丢弃传统手工,实行工业化生产。于是产量上去了。

●酒企整合,壮大市场运作实力。譬如2015年,无锡振太被金枫收购,乌毡帽和唐宋绍兴被会稽山收购。

●不可回避的勾兑。为了开发适合潮流的风味,酒体里兑酒精和焦糖色成了新常态。在做出新风味的同时,丢掉了传统风味和口感。也弄丢了老的消费群体,宁喝自己酿的,也不沾新工艺酒。

●提高产品价格。也是学了白酒的“产品升级”,想着法不断提高价格。2007年,我在绍兴咸亨酒店喝的太雕黄酒,是当时他们新出最高档的产品,实在好喝,也就280元一坛10斤,在当时就是天价。放到现在,只能买到很一般的新工艺黄酒。当下黄酒市场,沾着传统工艺边的,动辄几百元一瓶,最低也百元以上。


题后记:当下白酒市场超饱和,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健康意识也上升到忧患状态。大的市场状态,已经构成了黄酒复出江湖的契机。人们的生活,不再都是忙碌无暇,一部分人有了闲情逸致,需要与之配套的休闲饮品。更多的人厌烦于白酒的非健康因素,需要有利于身体的酒精饮品。此时的黄酒,如果回归传统的制作,回归理性的市场价格,回归百姓口粮酒的社会定位,重新找回自己的市场,应该不难。可是,当下的黄酒厂家,哪个愿意这么做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