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浅谈传统酒文化

浅谈传统酒文化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酒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触及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作为一种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的东西,酒将物质和精神融为一体,让人们得以充分创造和享受,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境地。

酒是中国风俗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发展和演变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操带来了巨大影响,很多风俗习惯都与酒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酒与中国古代习俗的关系,并从中探寻酒对中国各民族的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

酒文化在古代祭祀习俗中的作用与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宗教仪式活动,人们通过祭祀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和信仰。

祭祀通常需要进行特定的仪式,按照规定将酒和食品奉献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

祭祀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父系社会的后期。

祭祀内容涵盖了祭天地、祭社、祭祖、祭灶等尊崇天地和祖先的活动。

虽然各种祭祀形式和内容各有不同,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祭祀都必须使用酒,因为在祭坛上所献上的食品中,酒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的民俗生活中,自然崇拜是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其中对大地的崇拜尤为重要,这种崇拜常常与关于天地的祭祀活动相伴而生。历代统治者的封禅仪式就是这种祭祀活动的一种发展。在封禅仪式中,“封”指的是祭天,“禅”指的是祭地,“封禅”即是祭天地之意。

古人认为泰山是群山之中最高的山峰,因此历代的帝王都到泰山祭天,以示受命于天。

根据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封禅书》,封禅活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在泰山举行过封禅活动。封禅仪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自然崇拜。

由于古代生产力和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古人对于山川、天象、季节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无法理解,因此他们认为宇宙万物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可以主宰,于是将这种神人格化,顶礼膜拜,祭祀祈福,这就是最初的祭天地活动。

除了封禅之外,祭天地的礼俗还包括了郊祀。

在这种仪式中,天子会在国都百里之外设立祭坛,以祭祀天地。郊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与封禅不同的是,郊祀的礼仪相对简单而灵活。

此外,在一些大事情的时候,比如皇帝即位、朝会、盟誓和封拜等,也会建立祭坛以祭祀天神。

在酒未出现之前,祭祀活动通常使用水来代替酒,称之为玄酒。

在《礼记·郊特牲》中提到:“酒醴虽好,玄酒明水更为尊贵,是为国王味道的根本”此外,牲畜血也可以被用于祭祀。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用牲畜血祭祀社稷和五岳山,五种祭品分别祭祀五岳”

祭祀活动后来使用酒,这是古人学会酿酒之后的产物。最初,古人使用秬鬯酒进行祭祀,秬是黑黍,鬯是香草,这种高档酒是由黑黍加香草酿制而成的。

《礼记·表记》中提到:“把粢盛和秬鬯放在祭器中,献给上帝”。这表明,秬鬯酒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古人认为国君是由天神派遣到人间的,是承受天命治理百姓的,因此可以使用秬鬯酒为已故的国君洗浴。

在甲骨文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口亥贞,丁卯,王又百鬯、百羊、百牛”。

可以看出,古人在祭祀活动中经常使用秬鬯酒,数量往往达到百个以上。

后来,国君也可以用这种酒来奖赏臣属。在西周大盂鼎铭文中,还有“赐予你一卣鬯”的记载。

古代祭祀所采用的酒种除了秬鬯之外,还有五齐,包括泛齐、醴齐、盎齐、堤齐和沈齐。

这五种酒按照清浊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味道相对较淡,未经过过滤,酒汁和渣滓混合,类似于现在的甜酒。

与五齐不同的是,三酒是为人们饮用而准备的酒种,包括事酒、昔酒和清酒,是经过过滤的酒。

《周礼·天官·酒正》中,记载了古代祭祀的方法之一,规定每次祭祀都要依照常法供应五齐三酒,用八个酒樽盛装。

在大型的祭祀活动中,如祭天、祭先王等,可以增加三次三酒的供应,在中等规模的祭祀活动中,如祭四望山川等,可以增加两次三酒的供应,在小型的祭祀活动中,如祭风师、雨师等,可以增加一次三酒的供应。

齐酒的供应量是固定的,不能增减,使用勺子盛酒,并按照规定的数量倒入酒樽。

当然,祭天地所用的酒及祭祀方式也常被用于祭社、祭祖、祭灶等各种祭俗活动中。

古代社会中,祭社是一种向社稷神进行的祭祀仪式。

社稷神是代表土地和谷物之神的重要神灵,被人们视为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方百物之神中最为重要的存在之一。

在古代,人们常将皇天和后土并称,其中皇天指的是天神,后土则是社神或土地神。

祭祀土地和谷物的活动,是中国原始宗教迷信中的自然崇拜。古代人们崇拜土地和谷物,因为他们生命所依赖的就是这些东西。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农耕生活,之后,他们便以农业为国家的基础,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白虎通义·社稷》中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

在春天耕种前,人们会祈求社稷神的保佑,而在秋天收获后,他们则要感谢社稷神的恩赐,因此出现了祭社的活动。

这个活动最初是一种春季祭祀和秋季感恩的仪式,后来成为了一种节日习俗,并且用“社日”这个名称取代了“祭社”的称谓。

社日通常是在戊日进行。在汉朝之前,只有秋社一种祭祀活动,汉朝以后,春社和秋社被区分开来,分别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进行,这相当于春秋两个季节的分界。不同的时代,祭祀方式有所不同。

西周时期的祭社仪式可以分为郊祀和社祀两种。郊祀是天子向天地进行的祭祀仪式,每年冬至日在南郊举行。诸侯也可以参加这个仪式。而社祀则是在每年夏至日在北郊举行的祭地仪式,同样也是开放给诸侯参加的。

因此,史书记载:“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在周朝时期,祭社时需要大量使用酒来祭祀根之神。

《诗经·周颂》中的《载芟、良耙》是周朝春祈秋报祭祀社稷时演唱的歌曲。

在古代,不仅君王或皇帝,平民百姓也都参加祭祀社稷的活动。

《序卜记·郊特牲》中记载了祭社这一天,全社的人都会参加祭祀活动。

在秦代,祭社的传统被延续了下来,乡里的祭社活动是由社宰主持的。

祭祀结束后,社宰会享用供奉给社神的酒肉,然后大家一起打鼓、奏乐,狂欢舞蹈。到了汉代,官方与民间的祭社活动有所不同。

官方的祭社活动在二月举行,仪式庄严肃穆。在这个时候,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必须遵循礼制的规范,举止言行要得体。

然而,在民间举行的祭祀活动中,人们则是“和睦共处,打击鼓,品尝烤饼,一起唱歌,相互合唱,认为这就是快乐的方式”。

社日在唐宋时期已成为了民间盛大的节日,社日的庆祝方式已经由单纯的祭祀转变为娱乐性质的庆祝活动。

唐宋文豪在他们的诗中描写了社日的盛况,如唐代王驾的《社日诗》:

“春社散时,桑树倾斜,家家都想扶着醉酒的人回家。”

这表明酒已经成为了社日不可或缺的饮料。然而,宋以后,社会动荡和民生困难,导致民间的社日活动逐渐衰落。

除了祭祀社稷的习俗外,中国民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俗,那就是祭祖活动

祭祖活动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来随着人类信仰的发展而逐渐演变。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祭拜祖先,表达对先祖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到了阶级社会,对祖宗的祭祀更加繁复和庄重。

周代把祖宗跟上帝并列,确立了“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敬天尊祖的宗教观念。

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祭祖礼俗一直是表达孝道和家族重要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商代,祖先祭祀制度十分复杂,达到二十多种。其中,主要有五种祭祀方式,其中第三种叫做“祭”,指的是献上酒肉来祭祀祖先。

祭祖活动与酒密不可分。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有详实的记录。甲骨文记载的祭祀用酒,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五齐”之外,还有“醴酒”和“秬鬯酒”(或称“鬯”,是一种香酒)。

考古学家在挖掘出来的陶器和青铜器中,发现酒器最为常见。酒器的种类繁多,用途不同,祭祀用的酒器包括斝、卣、觯、角等。

《礼记·礼器》中有记载,宗庙祭祀时,尊贵的人举起觯,低微的人举起角,这说明商代的宗庙祭祀仪式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饮酒成风是商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历史上,周武王为了避免重蹈商朝覆辙,发布了《酒诰》篇,敦促人们不要沉迷于酒色。

然而,周朝的成王并没有完全禁止饮酒,他认为祭祀时可以饮酒。在《诗经》的《周颂》、《鲁颂》、《商颂》等诗篇中,也有描述古人以酒祭祀的情形。

周代是中国古代祖先祭祀制度化的时代,与商代一样,主要进行在宗庙内的祭祀仪式。

在宗庙中,被祭祀的祖先被称为神主,并用木头制成牌位来代表,保存在石匣中。

周代的祭祀仪式主要包括插旗祭文和行裸礼两个环节。

插旗祭文是将写有六谷名称的小旗插在祭品器皿上,然后向祖先奉告已经献上丰洁的祭品。行裸礼则是神主的扮演者(称为尸)将盛有香酒(秬鬯)的酒器洒在地上,并将肢解的牛、羊、猪等牲体奉于神主坐前。

祭祀仪式结束后,祭祀人与助祭的亲友和宾客一同享用宴席。

周代建立了完备的祖先祭祀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酒官来负责祭祀和宴饮事宜。这些酒官在《周礼》中有详细的规定。

其中,“鬯人”负责管理供祭祀用的鬯酒和酒器上的饰巾,“大宗伯”则负责邦国祭祀典礼,并将鬯酒灌地祭享先王,“酒人”则负责酿造五齐三酒,“酒正”是周代酒官之首,主管制定有关酒的政令和管理酒的生产和分配。

周代以来,中国人就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其中包括祭灶。祭灶起源于对火神的崇拜,被视为原始自然崇拜之一。

在先秦时期,祭灶就被列为重要的祭礼之一,如春季的“祀灶”。而现在,祭灶节日通常在腊月举行。

俗话说,“家有灶王精,水火不能浸”,说明人们对灶神的崇拜之深。

在夏代,灶神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大神。《礼记·月令》记载了祭灶的仪式,需要设置神主和鼎俎,并陈列笾豆和迎尸(代神受祭之人)。同时,也要准备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灶的习俗不断演变。如今,人们不仅做纸马,还用酒果糕饼来祭灶,甚至用麦芽糖祭拜,以祈求灶神的庇佑和保护。

还有一些有趣的习俗,如用酒糟涂抹灶门,以让灶神醉醺醺,不乱说话。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酒是不可或缺的祭祀文化元素。例如,布朗族在祭祀雷神时需要用酒,傈傈族在祭祀山神时也需要用酒,蒙古族祭敖包时同样需要用酒。此外,祭祀祖先的仪式也少不了酒。

酒文化在古代节日习俗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的节日习俗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尽管这些节日在特定的时间举行,但它们的庆祝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酒文化的渗透。

在古代,由于节日是庆祝活动,因此自然而然地需要使用酒来增添气氛。古代的节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宗教性节日、生产性节日和社交游乐性节日。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节日,按照干支纪日,每年阴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被称为上巳节。

这个节日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由于每年春季都是容易出现瘟疫和感冒的季节,因此每年三月上巳日,女巫会在河边举行仪式,祈求消灾去病。

人们也会前往水边祭祀,并使用浸泡了香草的水进行沐浴,相信这样能够祛除疾病和不祥之气。

这种仪式在史书上被称为祓禊或祓除,是古代除灾祈福的一种仪式,禊则有清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汉代,上巳节的庆祝内容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将宗教迷信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祓禊与踏青游春结合在一起,使得这个节日充满了健康和欢乐的气息。

上巳节在三月上旬,这个时节意味着春耕开始,而春天又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时,因此自魏晋时期以来,上巳节已不再拘泥于上巳日,而固定于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并且增添了临水宴饮的风俗。

在这个时候,春日阳光明媚,文人骚客、达官贵人会聚在河畔,品酒赋诗,将酒杯随波漂流,谁拾取了酒杯,就喝掉杯中的酒,这被称为“曲水流觞”。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和四十二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品酒赋诗。

有十六人混迹于名士群中宴饮,却凑不出诗来,只能被罚饮三大杯酒。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写道:“三月三日,人们会聚于江中的池沼间,品酒赏景。”

唐宋时期,这一风俗继续流传下来。每到三月三日,文人雅士会聚河畔,品酒作诗,其中苏轼在《和王胜之》中写道:“曲水流觞的日子不多,我们应该继续创作新诗来续写永和的传统。”

到了现在,三月三日的节日已经缩小到士大夫的圈子里,成为中国古典式的沙龙活动。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为农历九月九日。

据《易经》所说,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因此九九相重,被视为吉祥的日子。重阳节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人们在这一天会登高远游、佩戴茱萸(或艾子)以驱邪避疫,以及饮用菊花酒以延年益寿。

在古代,重阳节与迷信和禁忌密不可分。人们登高远足是为了避灾避疫,佩戴茱萸和艾子则是为了避邪逐风和寒冷。饮用菊花酒则被认为有驱疫延年的功效。

据晋朝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记载,饮用菊花酒能够延年益寿,而制作菊花酒的过程是将菊花的茎叶与黍米混合酿制,待到来年九月九日时饮用,因此被称为“菊花酒”。

尽管重阳节的起源与迷信和禁忌有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其意义和习俗的认知也在逐渐改变。

现今,重阳节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的文化节日,人们登高望远、赏菊赏景,品尝菊花酒和食用重阳糕,庆祝秋日的到来,祈求健康长寿。

随着岁月的推移,重阳节的传统已逐渐淡化了迷信的色彩,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富有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的氛围。

当仲秋时节秋高气爽、云淡风清之时,人们纷纷携带佳酿和佩茱萸,登高远眺,欣赏到了绮丽的风景,这更加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因此,一些极具知名度的诗篇也应运而生。例如,人们熟知的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和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等。

农历新年,也被称为春节或元旦,是一年中的第一天,夏历正月初一。

由于它标志着新年的开始,所以备受重视。春节在周代是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活动,最终在汉代定型。

在汉代,这个节日仍带有迷信色彩。人们在年末迎接佳节和庆祝丰收的同时,也会驱赶疫病和消灭邪灵,因此将除夕夜称为“除夕”,并在门户处供奉神仙“神茶”“郁垒”,表示要将恶灵驱逐出门。

在元旦到来之际,还会放鞭炮以辟邪消灾。在祭祖的时候,自然少不了饮用醴浆。

祭祖完毕后,家庭成员不分尊卑老幼都聚在一起饮用椒柏酒,这种酒是由椒花和柏叶制成,能够健身益脾,预祝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长寿。

杜甫在他的诗中曾有“飘零还柏酒,衰病只黎床”的描述。

古代人在饮酒时不同于现代人的习俗,他们会让最年轻的人先饮,然后才是家长。

饮完椒柏酒之后,还会喝桃汤,将桃的枝、叶、茎煮沸后饮用其汁。在魏晋时期之后,人们将饮用桃汤的习俗改为饮用屠苏酒,据说这种酒能够避免瘟疫的侵袭。

陆游在他的诗中写到:“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与桃符”,这表明直到南宋时期,这种风俗仍然很盛行。

春节饮用椒柏酒和屠苏酒,既反映出人们在节日中欢庆团圆的情感,也表达了人民群众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

结语

酒的功效不容小觑,它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产生着影响。

它既是人们的生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自古以来,酒被视为一种托思、调节情感的尤品,是表达情感、传递情感的佳品。

酒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营养方面,还体现在文学及其与古代文化、风俗习惯的关系方面。酒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产物,通过酒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窥见中国文化的渐进历程。

【参考文献】

1.王宁.中国古代酒文化研究[J].中国酒业,2018.

2.郭翔,龙建新.中国酒文化的生态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2019.

3.钟广德.中国古代酒文化研究综述[J].江苏社会科学,2018.

4.金亮,马丽丽.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与酒文化的交融[J].黑龙江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5.《我国古代的酒、酒器与酒文化群体》,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增刊,198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