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循化县尕楞乡,藏着一壶香醇的黑青稞藏酒

循化县尕楞乡,藏着一壶香醇的黑青稞藏酒

如果说有一处风景让人过目不忘,有一个地方让你流连忘返,那么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藏族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每当走进这里,身体好像拉开了厚重的窗帘,让久违的阳光洒进了心里,无比舒畅,全身的毛孔都仿佛被打开。

走进这里,与大自然来一场亲密接触,与传统民俗来一场美妙邂逅,别提有多惬意了:登上阿尼霞梧山,远眺黄河穿梭于崇山峻岭间的壮丽身姿;在热森客景区小憩,倾听响彻云霄的尕楞松涛;在比塘村,感受传统藏族民居的魅力与热贡艺术;在修日村,品尝地道的黑青稞藏酒。

尕楞松涛 雄伟壮观

对于尕楞乡,我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在高中时期,我就有跟着同学去尕楞的原始森林游玩的经历,但那时只是单纯地玩,因此到了现在,如果不查看导航,就连尕楞所处何方都一概不知。此外,我曾在2018年赴循化采访时,有缘认识了一位尕楞的藏族老乡,从与他的谈话中,我得知尕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且当地的黑青稞藏酒馥郁芬芳,但一直没有机会前往,一睹它的风采。

在此次前往这里采访前,我邀请了循化县的仁青加老师作为我的向导。仁青加老师从小热爱文艺,更加喜爱藏族民间传统文化,他先后参与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提要海东藏族卷》《撒拉族绿色家园循化旅游文化》等地方文史的编写工作,对于循化,尤其是对循化藏区的一山一水,他早已熟记于心。

从循化县城出发,沿着循(化)同(仁)公路一路南行约30公里,从柴沟景区沟口往右一拐,便爬上曲折的山间公路,而这也是进入尕楞乡的唯一一条主干道。据仁青加介绍,因该沟两侧生长有茂密的森林,是以前当地人们打柴的地方,因而得名。但有趣的是,柴沟自南向北进入街子镇后,这里的人们将它称为街子河。根据《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志》记载,街子河发源于循化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交界的东瓦夏尔山,河源海拔3944米,全长33公里,是循化县境内仅次于清水河的第二大黄河支流。

站在山崖上,远远便能望见成片的山松。翻过山梁,满山满坡葱茏茂密的松林便映入眼帘。远处的热朵山上镌刻着醒目的六字箴言,山脚下是一处处密集的藏族民居,而位于村中的那座颇为壮观的大殿,便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在循化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寺院。仁青加告诉我,这是两个传统的藏族村庄,一个叫牙尕,另一个叫麻尕,牙尕在藏语中是下庄的意思,而麻尕在藏语中则意为上庄,这两个村子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在循化的地理版图上,有道帏、文都、尕楞、岗察四个藏族乡,其属地横跨整个东南部山区。纵观循化县的藏族聚居地,很少见到有如此拥挤地聚居于一道沟岔的。这种特殊的村落,间接地反映了具有农耕传统的尕楞人的特殊之处。

从山梁处沿着弯曲的盘山路缓慢下行,便进入了尕楞乡政府所在地。尕楞乡位于循化县西南角,距循化县城35公里,东临文都乡、南与岗察乡接壤,西以尖扎县、化隆县黄河为界,整个乡境自东向西绵延三十多公里,是循化县半农半牧乡。据仁青加介绍,尕楞系藏语,意为“长柱”,因尕楞境内有自然形成的两根挺立的红砂柱而得名。

如果在这里转上一天,你会发现,尕楞地势高低错落,形成了高山牧场、万亩松林、千层梯田、丹霞秀柱等独特的自然景观。14万亩天然松林更是为这个多彩藏乡披上了浓绿彩妆,成为绿色循化的天然氧吧。沿公路驱车缓行,南面的沟壑山岭都是一抹抹令人沉醉的黛青色。如果是雨后观赏松涛美景,那么更显云雾缭绕,林海茫茫,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诗人吴绍安赞颂:“干峰迭翠绿生风,醉赏葱茏十万松。山野花香鸟声脆,喜听松韵颂升平。”

因为四周大山的阻隔,让尕楞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也恰恰是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这里保留了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让这里一度成了循化县的深度贫困乡之一。

近年来,尕楞乡党委政府借助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投资600万元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木栈道、观景台等旅游基础设施,在尕楞原始森林中打造了热森客生态旅游景区、搭建50多顶藏式帐篷,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岗位,也将“尕楞松涛”这张亮丽的名片推荐给了大众。

炎炎夏日里,茂密的树林把灼热的阳光切成斑斑驳驳的碎片,酷暑难耐的城里人想找一片凉爽之地。于是,将目光投向这片浓荫蔽日的山林,来这里消暑纳凉,感受卓尔不凡的藏乡风情。

“随着夏季的到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车辆随着弯曲的山路络绎不绝,部分群众也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热森客生态旅游景区也变得热闹起来了。”牙尕村党支部书记行秀介绍道。近年来,尕楞乡以“支部+公司+党员”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相继打造了牙尕、麻尕省级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热森客景区等,同时,为有效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针对脱贫户增设了保洁员、保安等公益性岗位12个,每年人均增收8000元。

深山古村 暗藏珍品

要探寻尕楞黑青稞藏酒的秘密,就要继续沿着山路向西南方前行。

行至比塘村,路边山坡上生长着的无数棵针叶松像淳朴的人们迎接远方来客,我的心情立刻变得温暖起来。那一律向上的树干犹如庄稼地里稠密的麦秆,以洋洋洒洒的气势泼洒着大山的富有。随便在什么地方停车,顺坡而上,钻进密匝匝的山林,将会看到一人无法合抱的高大松树。那些巍然挺立的浑身长满枝杈的树木诉说着这片山林的久远年代。那些步调一致、密而不乱的松阵,让人联想到集体力量的伟大。在降雨量相对偏少的低温浅山,能孕育如此雄奇的松林,无疑是大自然对这方土地的恩宠。

有林的地方就有宁谧的古刹。灵气十足的尕楞林区,当然是佛家瞩目的一方宝地,合然寺便是这样一个存在。它坐落于比塘村的合然自然村,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名寺,因藏传佛教后弘期一批名扬藏区的学者诞生于此而声名远播。

合然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庄规模不大,村前有一坑塘,远处山坡上黄绿相间的庄稼,倒也将村落装扮得分外妖娆。由于地势呈缓梯状,村落也呈扇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内巷道呈不规范形状,街巷高低不平,巷道两边则是土夯墙。合然村的传统民居基本上都是庄廓院,庄廓外墙材料主要为土、石结构,这就使得每座建筑就像一个个变色龙,深藏在大山里,看似和大山融为一体。

走进村子深处,合然寺就呈现在了眼前。和很多古村落相比,它没有华丽的外装,在贫瘠的山间显得异常落寞。然而,走进村西宫义山腰缓坡上的合然寺,却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想不到,这里竟然藏着热贡艺术鼻祖、艺术大师加毛·洛桑华旦的绝版艺术。

合然寺是历史上因免遭破坏而完整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具有汉藏建筑风格的格鲁派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4年),由隆务寺第一世堪钦·更登尖措活佛创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寺院建筑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院落分前后两院,前院地势低,空间狭小。寺院格局基本保持了清代历史格局,周边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没有增建及改扩建的痕迹。合然寺建筑规模虽然较小,但建筑华丽,保存完整,建筑风格也颇为奇特,为汉藏合璧建筑风格。经堂及弥勒佛殿,从屋顶的建筑形式看,系典型的汉式硬山式建筑,正脊中央置砖雕宝顶,雕刻精细,套合严密,是难得一见的砖雕精品,具有明显的汉式建筑风格。而在殿内装饰及木构件处理上,却更加突出了藏式风格特点。

合然寺的历史及艺术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建筑艺术上,更重要的是内部熠熠生辉的大量壁画、板画艺术。合然寺的壁画、板画之所以有很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主要是该寺壁画、板画均出自对热贡艺术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作用的绘画大师、著名佛教学者加毛·洛桑华旦之手。

加毛·洛桑华旦被系今循化县尕楞乡帏塘村人,是清朝初期热贡地区涌现出的大批绘画大师中,人们公认的最有才华的人。他的作品画面形态逼真传神,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作品遍布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诸多寺院。合然寺壁画、板画借鉴了中原画风和技艺及热贡艺术的汉地画风,在风格上有突破、有创新。

秀日酩馏 回味悠长

尕楞的松林在挡风遮沙的同时,把茂盛的根须深植于丰饶的土层,同时也把灵气化作淙淙清泉,滋养着一方生灵。聪明的尕楞人把山林分泌的药水酿制成闻名遐迩的秀日馏酒,醉人的醇香招徕四方游客。

结束对比塘村的探访,我们继续向最终的探访地、秀日酩馏酒的产地——修日村前行。修日村距离尕楞乡政府约有5公里,该村地处边远、山大沟深,共有59户317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260余亩,主要农作物有黑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胡麻、马铃薯等。

秀日酩馏因酿造历史悠久,酒香四溢、口味独特而闻名遐迩。其原料黑青稞是青稞中的老贵族,生长在海拔3600米以上,因其长期受高原强紫外线照射,籽粒富含黑紫色的原花青素而得名。虽然黑青稞产量低,但其富含生命活性物质,营养丰富,有特殊的高抗氧化性,原花青素、黄酮、微量元素硒等含量明显高于普通青稞。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黑青稞营养保健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黑青稞展现出诱人的市场开发潜力。

好酒离不开好原料,更离不开好水。修日村的藏酒不论洗、煮、蒸,每一道酿造环节都使用阿尼霞梧峰岩石渗出的水,其水温微寒,澄澈通明,清冽甘绵,冬夏无别,被称为“八功德”水。加之尕楞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修日村人拥有的酿酒技艺,使得当地酿造的黑青稞藏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类似啤酒,具有饮后不头痛、不口干、醒酒快,加温饮用口味更佳等独特风格。

据介绍,修日村的酿酒技艺有400年的历史,因悠久的技艺传承,被认定为海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主要传承人下吾才旦自幼受上一辈的影响,喜欢酿制传统藏式青稞酒,酿酒技艺十分高超,至今已有30余年的酿制经验,在修日村是头号酿酒师。

据下吾才旦介绍,修日青稞藏酒主要有制曲、发酵、蒸馏、储藏四种工艺。首先,以黑青稞和豌豆为原料,按比例配料后培养制成两种大曲:在冬春季节制得中低温曲,名为“槐瓤曲”;在夏秋季节制得中高温曲,名为“白霜满天星曲”。这两种大曲经三个月贮存后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要求成品曲断面色泽一致、曲香纯正。接下来开始发酵。古法酿酒工艺讲究“清蒸清烧四次清”,其大楂、二楂发酵周期为25天,三楂、四楂是15天,从原粮投入到最后出糟合计80天。以黑青稞为原料,将其用阿尼霞梧峰泉水洗净后,倒入铁锅,待温度适当时加入酒曲,拌匀后进行封闭发酵。夏天一般发酵10天左右,冬天一般在土炕上发酵一个月左右。整个发酵遵循“养大楂、保二楂、挤三楂、追四楂”的原则。

蒸馏阶段是最重要的一道工艺,它考验着酿酒师的智慧和经验。取酒时便要在锅里用阿尼霞梧峰岩渗出的水混兑,等泡四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过滤出酒。第一次兑水出的酒称为头等酒,当地称它为“先咔”。其味最为醇香,浓郁芳烈。酿好的酒除直接饮用外,多被装进瓦罐或酒坛,密封藏入地窖或埋在地下,几个月或几年后取饮,醇香味美,回味无穷。

2014年,修日村以传承和做大做强修日藏酒这个传统产业入手,全村52户村民每户按最低1000元出资作为入股,以65.2万元资金注册成立了循化县修日藏酒有限公司,带动了全村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2018年村级集体收益15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成为全乡唯一一个集体经济“有收入”的村。2019年7月,被循化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现场推进会筹备工作“先进企业”;2020年9月,获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海(河湟)第五届农产品展交会“金奖”。传统酿酒技艺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也为尕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懈的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