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黄酒 » 民国以前,上流阶层看不上烧酒,只喝黄酒。黄酒的价格数倍于烧酒

民国以前,上流阶层看不上烧酒,只喝黄酒。黄酒的价格数倍于烧酒

关于烧酒,也叫白酒或蒸馏酒的起源时间,至今众说纷纭。有一种观点,烧酒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其理论支撑是,在出土的东汉时期的墓葬里发现了青铜蒸馏器。反对者则认为发现了蒸馏器并不能代表什么,有专家认为,当时的青铜蒸馏器主要用于蒸馏花露水和熬药,跟烧酒没有关系。

唐代的很多诗歌里都提到了烧酒,像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后唐书》中也记载剑南春曾为宫廷御酒等。

当今普遍认为,中国的烧酒起源于元代,是由蒙古人带进了中原,从而发扬光大的。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道,烧酒非故法,自元代时创,有用浓酒和糟,蒸令气上,用器盛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可见,当时的白酒并不招人待见。

虽然烧酒优势比较明显,用非口粮高粱,一年四季都可酿造,易于储存,且度数高入口过瘾。但喝得起黄酒的上流阶层,对于烧酒多是不屑的态度,黄酒的价格更是数倍于烧酒。有诗云: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所以,自元代一直到清朝末民初,烧酒在中国一直是非主流的存在,即使在西南地区也属于非主流。一直到民国,中国酒文化的主体一直是黄酒,而非今日大红大紫的白酒。

清末,战乱不断,饭都吃不上,很难有多余的米去酿造黄酒,黄酒彻底沦为奢饰品;白酒逐渐在工人、农民群体中流行开来。 抗战爆发,国民政府退守大西南,很难喝到正宗的黄酒,四川等地的白酒开始在国宴崭露头角。

红军长征,大多数时间在贵州、四川一带,对于白酒有特殊的感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自此白酒进入新时代。

公私合营后,各自经营的酿酒作坊被工厂取代,白酒自此进入了工业化生产时期。5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统购统销,酒厂纳入计划后,才有粮食配给,仅剩的酿酒作坊也走到历史的终点。

有了粮食的统购统销,酒也纳入了统购统销,酒精度数高,且更剩粮食的白酒逐渐在全国推广。很多以前不喝白酒的地区,也开始饮用白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