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重走西凤酒名酒认证之路,带你领略中国白酒文化

重走西凤酒名酒认证之路,带你领略中国白酒文化

1952:四大名酒 鼎立中华

1952年9月,新中国诞生三周年前夕,金秋的北京,中国专卖事业总公司主持的全国第一届评酒会拉开帷幕。这次评酒会由周总理亲自批准,并嘱咐一定要认真组织,严格把关,评出好酒。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评酒会,全国数以千计的酒厂、公司选送了产品酒样,至评酒会正式开始前,已经筛选确立了酒样103种供会议品评。中国专卖事业总公司在听取全国酿造专家、评酒专家及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4条名酒入选条件:

品质

一是品质优良,符合高级酒类标准及卫生标准者;

评价

二是在国内获得好评,并为全国大部分人民所欢迎者;

历史

三是历史悠久,已在全国有销售市场者;

工艺

四是制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色,其他地区不能仿效者。

此届评酒会最终选出并命名了中国八大国家级名酒,白酒4种,黄酒1种,葡萄酒类3种。其中的4种白酒分别是茅台、西凤酒、汾酒、泸州老窖特曲酒。又称为“全国四大名白酒”、“老四大名酒”。

1956:总理亲定,集两北酒业之大成

1955年,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回国后,在广州暂住,在一次宴会上,有华侨向他提出恢复西凤酒生产问题,总理当即表示关注。回京后周总理即指示有关部门加快西凤酒的发展。1956年5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新建年产1000吨的陕西省西凤酒厂。于是,陕西省轻工业厅组织专家勘察,对凤翔县柳林镇、宝鸡县虢镇、岐山县蔡家坡镇和眉县等地进行测量和水样化验。专家们考察后一致认为,柳林镇自古为名酒产地,水文、地理、气候等条件更为优越,最宜建厂。

同年10月破土动工,至1957年8月,正式建成投产。“西”指陕西,“凤”指“凤翔”,用地名做酒名,从此,西凤酒厂的生产彻底结束了小手工作坊的历史,西凤酒这只古老的金凤凰历经了时代的烈火洗礼,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经营道路上,又涅槃新生,振翅高飞了,从此,西凤酒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日趋增长,品质风格更加醇馥突出。

西凤酒厂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长,带动了凤翔酒业的发展,据《凤翔县志》记载,解放前夕,凤翔县城关、柳林、陈村、彪角等地共有烧酒作坊80余家,年产酒4500吨。凤翔酿酒业本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久盛不衰。再加上当地精湛的传统酿制工艺,使凤翔生产的白酒独树一帜。如今,有共和国总理的关心和支持,有“西凤酒”这个金字招牌,当地政府迅速扩大“西凤酒”的知名度。

他们把各个烧酒作坊经验丰富的老酒工、老技师全部调集到柳林镇西凤酒厂,并对凤翔酒的技术进行了大研讨、大融汇、大总结、大提升,很快使西凤酒厂所产的西凤酒成为凤翔酒业、关中酒业乃至陕西酒业的集大成者,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惟一的名酒重镇。

1963:二次蝉联 八大名洒

建厂后的西凤酒人,视1952年第一次评酒会西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为生命,随着西凤酒厂规模的扩大,产品的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升,也更加激发了西凤人追求卓越品质、捍卫金字招牌的决心。1963年,西凤人怀着满腔热情,充添信心,护送西凤酒参加第二次全国评酒会,这也是西凤酒厂建厂后第一次参加全国评酒会。

这次评酒会于1963年在北京召开,由中国轻工业部负责主持,并首次制定了评酒规则,成立了评酒委员会,依据香、醇、甜、净四个方面以酒论酒进行评比,共评出国家级名酒18种。其中白酒8种,黄酒两种,啤酒7种,葡萄酒类6种,露酒一种。8种名白酒又被称为“老八大名酒”。

西凤酒属复合香型大曲白酒,“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且诸味谐调,酒液清沏透明,甘润挺爽,有水果香,回味舒畅,以其风味独特跻身于名酒之林,驰名中外,被评为八大国酒之一。 一声雷响震天下,二次蝉联国家名酒的好消息振奋人心,西凤酒再一次以它卓而不凡的品质征服了世人。它似中国酒苑之林中的一株佳丽,它为中华炎黄的酒文化竖起了不朽的艺术丰碑。

1979:香型的遗憾

在第一、二届全国评酒会上,白酒从香、甜、醇、净四个方面评比全国名酒,西凤酒都金榜题名。这让西凤酒名扬天下,威震四海。历经16年,西凤酒迎来了第三届全国评酒会。

1979年隆重举行第三届评酒会,由中国轻工业都负责组织,共评出18种国家名酒。其中白酒类8种,白酒的评比开始按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和其他香型共五大香型进行,划分出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以泸州特曲为代表的“浓香型”,以山西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的“米香型”,还有其他香型,共计五大香型,西凤酒由于没有提出自己的独特香型,分组失当,而误入“清香型”,由国家名酒降为国家优质酒,在全国引起了很大震动,西凤人更是意外之余而备受打击。

究其原因,原来第二次全国评酒会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长期影响,企业管理陷于混乱,使原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被废弃,产品质量波动,加之本酒的香型没有确立,才导致西凤酒在第三届评酒会上由国家酒降为优质酒。为了提高质量,夺回金牌,西凤酒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保格、去杂、增香”等十条技术措施,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生产工艺改造:

1、改进制曲工艺

在曲房水泥地面上铺设了一层砖,砖墙上抹了一层泥,顶棚上架设了芦苇席,气窗增设了排气扇,还对曲胚进行了人工强化接种。

2、改进制酒工艺

适当延长发酵期,采用清蒸高梁和双轮底发酵、回醅发酵,回酒发酵;

3、改进勾兑工艺

完善新酒分等入库程序,“酒海”,陶瓷缸和内壁用特定材料涂层处理的水泥池等容器分别储存饮料酒。全厂在卧薪尝胆、大打翻身仗的同时,在白酒科技的研究中特别重视了西凤酒的香型研究。这为后来凤型酒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1984:励精图治夺回金牌

经历了风雨洗礼后的西凤,显得更加的“成熟”与“稳健”,西凤人卧薪尝胆,号召职工大力发扬“继往开来,拼搏腾飞”的西凤精神,团结一致渡难关,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从而大大增强了大家振兴企业的勇气和力量。大家围绕拓宽销售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宣传等问题,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全厂上下拧成一股劲。1984年在西凤人的热切期盼中,终于迎来了第四次全国评酒会,西凤不负众望,重登金榜,再次获得国家名酒称号。

1989 -1992:定鼎凤型 立派开宗

在中国各大名酒中,从“空杯尚留满室香”的贵州名酒,到“衔杯却赞泸州好”的泸州特曲,从“东西南北皆闻名”的陕西西凤酒,到“杏花村里酒如泉”的山西汾酒,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这种“个性”和“风格”,酒界称之为“香型”。各种香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工艺等的不同,但不管名酒香味如何复杂,在每种型格的香味中总有一个主体香和附加香,便构成了名白酒的典型性。

西凤酒的香型研究始于1966年,由于“文 革”干扰,曾一度中断,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以香型为评酒标准评选全国名酒,由于西凤酒没有明确的香型,被误认“清香型”。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上虽被评为国家名酒,以其集清香、浓香为一体的独特风格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和白酒界专家的高度关注,但却归入“其他香型”,没有其与其他名酒—样的代表香型。

为此,西凤酒人在卧薪尝胆、大打翻身仗的同时,在酒科技研究中特别重视了西凤酒的香型研究。西凤酒厂同陕西省轻工科研所合作,在酿造工艺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化验和总结,证明西凤酒在发酵容器、发酵周期、制曲工艺、蒸馏方式、贮存容器、贮存时间、勾兑比例等许多方面与其他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从而为西凤酒的立型奠定了工艺基础。

同时,对西凤洒的香味特征及其独特风格,对西凤酒的70多种微量成分及其量比关系进行了剖析,从而以科学的理论根据有力地证明了西凤酒既不是清香型酒,也不是浓香型酒,其风格别具一格,应称为“凤香型”。

在深入研究和技术攻关的基础上,西凤酒厂领导和有关人员还分赴全国各地,上门走访有关专家学者,虚心求教;会同有关兄弟厂家反复商讨,为西凤酒的立型积极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西凤酒的独立香型终于得到了确认。

1987年10月和1988年7月,中食协白酒专业协会与中食协先后在西安、北京召开了西凤酒香型论证会,在1988年底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西凤酒以“凤型”酒的独特香型从“其他香型”酒中单列参比,不仅使传统的65度西凤酒夺得金牌,也使55度和39度西凤酒一举夺魁,均被评为国家名酒,一举夺得3块金牌,被誉为“三凤齐飞”。

1992年1月,在凤型酒各方面论证的基础上,由中国轻工业部主持,代表政府正式召开了“西凤酒香型—凤香型论证会”。专家们概括西凤酒的香味是: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味谐调,尾净悠长。 “醇香典雅”是指西凤酒在香与味上清而不淡,浓而不酽,幽雅协凋,有久而弥香的特点,能诱人思饮;“甘润挺爽”是指西凤酒口感上给人以甘润,醇厚,丰满的感觉,饮后觉得有余韵,给A一种既挺拔,又秀丽的感觉,也人感到爽快;“诸味协调”是指西凤酒固有的风格,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即酸而不涩,甜不腻,苦而不黏,辣不呛喉,香不刺鼻,饮后回甘,达到诸味浑然一体,非常协调统一的境界;“尾净悠长”指西凤酒后味干净,回味较长,饮后即感到满口倒香,久而弥芬。

西凤酒妙在“香味入口成串,入腹一条线”,于是正式确立了中国白酒一大独立香型——凤香型,从而也使西凤酒成为中国凤香型白酒的开宗之祖和典型代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