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蒲城兴镇历代风云人物录

蒲城兴镇历代风云人物录

兴镇是老家附近最大的一个镇点,也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镇。远有唐宋六和堡,后有明清精纸坊、旌仕坊,再有民国兴市镇,最后有现代的兴镇。兴镇地处蒲城县西部,东与桥陵镇和城关镇接壤,南与荆姚镇毗邻,西与苏坊镇相接,北依桥陵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0里,南北最大距离12里,总面积为49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当地都是以制造花炮、纸张、年画等驰名西北,是方圆数百里有名的旱码头,特色的土产和独到的制作工艺也是当地商业兴隆数百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旌仕坊古街

据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开始修筑城墙。城墙呈长方形,东西长三华里多,南北宽两华里,周长十华里之多。城北紧抵北塬,出了北门绕过北极宫,朝北朝西朝东均是上坡,塬的尽头是起起伏伏连绵不断的山峦。城南一马平川,离城不远处,巍峨壮丽的魁星楼和文昌阁一字排开,砖木两层,雕梁画栋,遥相守望。往南五里,九龙塬东西横亘。城内城外有六座庙,分别是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宫、南极宫、一天门、龙泉寺。四个城门楼,挺拔高大,建筑精美,气势宏伟,镶嵌其上的匾额文采飞扬。东门是标榜自信满满的关右铭区,西门是希冀财源滚滚的金气独盛,南门是渴望善意融融的万善同归,北门是号召众志成城的旺气隆葱。

兴镇北桥陵

除了兴镇街历史比较悠久之外,周边还有与梁代的孝子吉翂相关的良村,与杜甫诗词相关的桑楼村,与金兀术相关的曹家紫金城,与宋金大战兵士有关的化木寨、车王村,与西夏党项族有关的党家村等历史都比较悠久。另外在当地也留下了诸如九龙原、桑落坊、桑落酒、良田坡等历史传说与遗迹。而当地有史记载最久的村落是良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传说是梁代的孝子翂曾经住过,人称梁孝子村,后误传为良村,是当地著名的历史村落。而曹家庄据说南宋年间金代大将兀术计划在此修建皇宫,所以在当地留下了紫金城、稍门、狮子巷口等历史地名。而化木寨据说是宋金富平大战以后,流落的兵士最后定居于此,后明代在此屯田,成为著名的军寨。车王村传说宋金大战时,这里有一王姓木匠手艺出众,兵士经常找其修补战车,所以得名车王村。而桑楼村是古桑落坊,著名的桑落酒便出自这里,杜甫在从长安到蒲城路过此地饮过桑落酒后才留下了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这样的名句(出杜甫的《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九龙原传说是唐玄宗祭拜桥陵后在此打猎,因云中现九条龙得名。良田坡传说在兴镇良村田村一带,唐末时期黄巢曾在此屯兵(一说在渭南城西),李克用率军在此大破黄巢。

诗圣杜甫

兴镇除了商业兴隆,历史悠久之外,文化名人,忠义之士也不绝于史书。由于各代一直推崇提倡崇文尚教,遂使兴镇街日渐形成人文荟萃之地。据粗略统计,仅明清两代兴镇相继涌现出来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至少数十人之多,至于像一门三进士的东街陈家、南街两代带兵的甘家、北街商贾数代的王家、西街舌耕数代的任家这些都在当地人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尤其清末战乱时期名人辈出,在城池危亡之际,有以身殉城渊家堡志士,也有恢复重建中立下大功的名儒,有只身退敌的陈姓先祖,有守卫故乡而献身的路姓先祖,有蒲案中在北京四处奔走的渊家堡学子,有民国战乱期间为守护城池而牺牲的四个少年,有兴修学校积极捐资的商业及军旅人士等等。

第一、仕宦类:

1、典史郭忠(明代兴镇人):山西平乐县典史,休假在家,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奉政府命令组织修筑旌仕坊城,以防备蒙古大军。修好后陕西巡抚过来巡阅,对于修筑好的城池大为赞赏,赏赐财帛。

平遥古城

2、古城功臣张稽古(明代兴镇良村人):张稽古,举人出身,而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赶上蒙古俺答大军犯边,侵扰宣化大同。其新任平遥知县,在巡阅城墙的时候,回忆起历史上一次次战争中城墙承担的重任,再看着当时破损严重的城池,不禁感叹:平遥固有城,顾历年浸久,城多圮剥。且女墙旧皆土筑,易摧而难守。有感于此,他于1563年2月下令兴工,将全部古城墙的马墙改做砖砌,整修损坏之处,修了四大城门楼,重新书写了匾额,所以当地百姓为了感念他的恩德,专门树了一个《张侯修城记》石碑,至今仍屹立在平遥城东门外。现在的平遥古城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嘉靖年间重修后的样子,所以被后世人们誉为古城功臣。

3、平遥知府张梦鲸(明代兴镇良村人):张梦鲸,张稽古之侄,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以才学由大竹教渝升任平遥知县、霍州知州。爱民惠政,民为其立有生祠。

杨爵祠

4、富平杨爵外孙张大行(明代兴镇良村人):张大行,万历丁酉(1597)举人,曾任山西乡宁知县,后升任知州,甘贫乐道,官声斐然。

5、举人万霄(清代兴镇桑落坊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举人。

6、进士陈祚永(清代兴镇东街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

7、举人陈承虞(清代兴镇人):字右韶,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与陈祚永同科。同年当地考中两个举人,和现在一个学校考了两个清华北大的难度还要大。

8、举人陈一贯(清代兴镇人):陈引恬祖上,康熙四十七(1708)年举人 ,曾任渭南教谕。

9、举人陈其策(清代兴镇人):同为陈引恬祖上,乾隆十三年(1748)举人。

10、举人陈引恬(清代兴镇人):陈引恬,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考中该科乡试第六名,称为亚魁。曾官至宁夏德隆教谕。从小非常聪慧,文辞工整,诗词有宋元之风。性格豪放不羁,到了哪里都是宾朋满座,饮酒吟诗,不分冬夏。每次到北京参加考试,挥金如土,结交广泛。擅长书法,远近来求,络绎不绝,自己认识的才应允,有名士之风。

11、 举人王乃斌(清代兴镇人):道光九年(1828)举人。

第二、忠勇类:

兴镇党家

1、 义民党思林(明代兴镇党家人):明代嘉靖年间,因为捐粮1010石,被嘉靖皇帝下旨旌表为义民。

2、以身殉城的渊安国(清代渊家堡人):同治元年,回军攻破兴镇城,城内渊家堡渊安国家世代经营制作花炮,熟知火药习性,家中因为制作花炮需要,也藏有大量火药。城破后,回军慕名而来,追要火药,渊某反复推脱,虽然威逼利诱,最终没有让他屈服,后邻人告知了渊家火药的藏匿地点,他看到实在没有办法隐瞒了,就说我带你们去取,到了火药藏匿地点,现场引燃了火药,伤贼无数,自身被炸身亡,以身殉城,县志忠义传有记载。

3、 只身退敌陈应元(清代兴镇人):捻军围攻兴镇的时候,兴镇商民大惧,秀才陈应元出身城内书香世家,义薄云天,孤身出城,拜会捻军首领张宗禹,说:将军挥师西来,为解民之倒悬,而同州回军到处,烧杀掳掠,玉石俱焚,民怨沸腾,因为听说你们和他们不同,所以才不惧生死,孤身来拜。我想您在乱世,身不由己,也是想寻找机会,报效国家。将军听了非常高兴,说:先生说得太对了,我是身不由己啊。遂盛情款待之,亲送他回城,紧接着捻军后面就拔寨而去,乡里人都非常感他的大德,只身退敌的故事也流传到现在。看到这个故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电视《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只身退清兵的故事,归来一路上唱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朱先生是多么洒脱和飘逸,和我们兴镇的这位秀才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4、 守城志士王凤雝(yong)(清代兴镇人):清同治年间捻军围攻兴镇的时候,其坚守南门,发炮击之,打乱了捻军阵脚,捻军全力攻城,镇上商民都大为震惊,当年回军城破的惨烈景象仍历历在目,而其守城仍谈笑自若。后捻军拔军而去,大家也感念其守城之功。旧县志忠勇类有收录。

5、 忠贞不屈路登俊(清代兴镇人):清同治年间,回军变乱,秀才路登俊被推举为团练头目带领团丁到渭,去联合堵防。他天天骑马来回数十团之间,反复给大家讲如何防御,如何运粮,保障后方。当时,起义军烽烟更盛,团丁们一日数惊,后来一天听闻回军过来,众人轰然散去,唯独他没有走,最后不屈投井而死。

6、刀客金祥(清代兴镇人):金祥,清末人,性情刚烈,嫉恶如仇,经常为了穷苦百姓仗义直言,为其出头。如遇官府勒索,都会挺身而出,为百姓伸张正义,处处与官府作对。官府就对其恨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找机会将其抓获,而每次都因为有乡里穷苦百姓通风报信并私下保护而逃脱追捕。直到最后一次,官府带领兵丁来兴镇缉捕他。百姓听到风声就提前通知了他,让他躲避,他就从这家墙上翻到那家,那家墙上翻到另外一家,最后就讲,这样在乡里来回躲避也不是办法,也不愿意再拖累乡亲,就在一日黑夜,从城墙上顺绳跃下,逃往临潼一带。而在临潼躲避没多久,就因仇家出卖,被官府捕获。据说,当官府兵丁押着他经过兴镇的时候,当地百姓夹道迎送,有当街给其换衣服的,也有当街为其剃头修面的,也有当街给其馈送饭食的,嘘寒问暖的,后来百姓还竭尽全力谋划想救他性命,不过他在官府是挂了号的,好不容易逮住了,自然不会放过。最终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殉难。所以是好汉还是瞎怂老百姓自有一番评判标准,刀客金祥的丰碑自在百姓心中。

7、同盟会员王之翰(民国兴镇桑楼人):字干臣,少年就有远大理想,胆略过人,因与井勿幕兄弟交情最深,受其影响,加入同盟会。西安辛亥革命期间,其先参与筹谋,临事积极奔走效力。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看到陕西党派复杂,互相攻击,想设法予以调整,不多久被人暗害。

8、守卫地方李蕴初:民国二年(1913),我们县有人拉了几百人说是要到省里整编,围住兴镇南门,要钱要粮。兴镇士绅肯定也不答应,就只能关闭城门,据城死守。这时候的联正李蕴初(武装部长)认为,这一批人无根无据,强行索要,与土匪没有什么区别。就把城内青壮年组织了起来,趁这帮人没有注意,冲出去搞了个突然袭击,一次杀死了四十多人。当时也不知道这位李姓联正带领了多少人,有多少人身怀绝技,看这个战斗成果,正规剿匪部队也不过如此,现在看来兴镇人还是挺彪悍的,侠义之风也是世代流传的。

9、守城指挥甘子柏:民国十九年(1930)闰六月初五晚上,良村当地出名的大土匪张桂支(又名鬼子,大号张景兰),纠集了数百名亡命之徒,扛着梯子攻上了兴镇城的东门。而这段时间,因为大灾,社会不安定,各个城门都有人日夜巡防。当天正好是街上字号里的四个十多岁的相公娃(学徒)在城上巡守,一看到土匪攻上来了,就全力抵挡同时,持刀猛砍,放枪攻击,城内听到警报后迅速组织了人马进行反击,最终土匪没有攻破城池,而这四个相公娃却以身殉城,城内百姓不忘他们的护城之功,厚葬的同时,三周年时还在城南立碑以做纪念。而城内组织防守的就是后来在兴镇街道称为四大能人的商会会长甘子柏,此次以少胜多,和他的组织指挥也是分不开的。四个相公娃除一位刘姓为富平人外,其他三个都是镇里的子弟,以童龄之身抗敌,死而不惧,是后辈人学习的楷模!

10、兴镇奇人唐哼囔:名玉珊,字喜成,原籍大孔,后定居兴镇,其生得浓眉大眼,人高体大,标准的马蜂腰。镶金牙,架墨镜,脸色乌黑,自小鼻腔有问题,因为说起话来鼻音比较重,说话咬字不清楚,听起来哼里哼囔的,很多时候要看口型才知道说什么,人们叫他唐哼囔。他有着秦人硬汉的生憎冷倔性格,硬得像铁。他一生豪爽仗义,有胆有识,走南闯北,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除暴安良,抑强扶弱。在那民国乱世,匪乱如麻,官府的管理能力有限,乡村土匪横行,日常治安只能靠民众自行组织的商团民团来护卫。不过土匪中也有藏龙卧虎的人,也有很多英雄早年都是混迹于土匪刀客之中,唐哼囔就是这样的人,但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英雄。他曾经利用蒲城——白水——洛川的地下秘密通道,来往于三秦大地,为陕北送紧缺物资,护送过往人员,使通道安全畅通。他既有结识蒲城著名地下党人许尚志的豪气,又有勇敢掩护游击队长王玉成的胆量,还有解救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传说,以及新社会还拥有两房夫人的殊荣,更有刀客游侠的赞誉。解放后,一九五一年,在镇反运动的时候,按理说唐哼囔属于镇反对象,但是为什么没有枪毙呢?流传最多的是执行枪决的最后时刻,唐哼囔拿出来被救的首长的照片,才避免了处于极刑的处罚,留下了一条命。提起唐哼囔,在老家那就妇孺皆知了,都知道是出名的大土匪,在家是个大孝子。在我们当地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传奇人物,七八十年代,他擦得锃亮的自行车成为兴镇街道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第三、文化类:

张崇健书法

1、 大儒张崇健:清末兴镇人,其与关学大师三原贺瑞麟亦师亦友,虽无关学之名,但有关学之实,是蒲城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学者。张崇健,字朴亭,号桥南。为清代晚期兴镇街道人,主要生活在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是蒲城历史上著名的学者,诗人,著作有《桥南诗钞》《太华纪游诗草》《小隐园诗文集》等。民国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其与吴峰、王桐轩、王西堂、原己山、王遽庵诸先生,结诗社于桥陵漫水之间,风流余韵,至今称颂。其为诗,苍凉悲壮,有杜工部(杜甫)之概;抑郁沉雄,有李玉溪(李商隐)之思焉。而兴镇街在同治战乱后恢复重建也赖先生之力。修复城池,凝聚人心,恢复宗祠,教育,商业,倾注了毕生心血。

时人悼念李鲁园的诗

2、孝子李鲁园:清末兴镇人,卒于1892年。在民国县志稿有记载,李守朴,字鲁园,究心理学,为当时名士,与张崇建等交好。性至孝,母亲何氏,汉中西乡人,因为路途遥远,四十年没有回过娘家。去世的时候,拉着儿子的手以没有再回娘家看看为憾,他流泪允诺一定完成母亲的心愿。母亲三周年后,风尘仆仆,从灞桥向南,经终南山,人迹罕至。晚投旅店,老板存心不良,下毒谋害,抢去行囊,将人丢到了大路边。后来遇到曾早一些住过店的客人,被他救起,认为孝子有老天护佑。后从汉中转道西乡,最终顺利找到了外家,其舅要小其三十多岁,更不要说见过***。能看到外家人,完成母愿,虽旅途劳顿,再辛苦也不计较。当时来说,只是步行,来回奔走数千里,见到外家人,完成亡母心愿,一时成为当地一大新闻,他的孝行也被县志所收录。

时人悼念吴峰的诗

3、学者吴峰:吴峰是一个饱学之士,清末著名学者,世居漫泉河西的兴镇化木寨,学者尊称其为漫西先生。虽然家庭贫困,但是研究古诗文数十年,古文有八大家翰愈之风,诗词因为历经坎坷,生活困苦,直书己怀,非常写实。其性情朴实忠厚,重名重义,与张崇健,原己山等名流结社,经常互相唱和,蒲城诗坛自清初屈复后,为之再振。

4、才子吴克联:吴峰第三子,尤其工诗作对,与荆姚张拜云,贾曲张东白有蒲城三才子之说。其在兴镇街上上会给打烧饼写的对子四季锤锤不离手,一年饦饦卖到头,给染衣铺写的拿进来,我量你的长短;取出去,你看我的深浅,给土地庙写的一身居小庙,两眼瞪大门, 给北庙提的帝座向宫墙将相经纶儒学问,庙宇邻寺院英雄肝胆佛心肠,以及化木寨的三天古会,谢神对联看光景即速到忙,为买些东东西西,设立三天大会;这热闹不纯是戏,还借它吹吹打打,惊醒四月闲人至今在当地仍广泛流传。

渊从极

5、 学者型县长渊从极:渊从极,字龙门,又字龙文,蒲城兴镇渊家堡人,清末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毕业,任西安师范中学校长,又在西安东关龙渠堡创办私立民立中学,任董事长兼校长。民国16年(1927)后陆续出任陕西宜川,吴堡,榆林等县县长。在各地多有建树,政声颇佳。闲暇之余,潜心著作,主要以医药学和植物学方面著作为主。其为官清廉,以教育入仕途,又以仕途回教育,没有把县长当成职业,正如自撰联写的那样:两袖清风归来日,一肩行李似去时。《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中李约祉先生这样评价:吾蒲自唐宋迄今,人文辈出,著作丰富,然皆不出乎经、史、子、集之范围。其于科学究有心得笔之成书者,当以渊农文先生为始。先生幼年驰骋文场,奔走功名,人皆以俗士目之。及乎中年,入京师大学堂,乃幡然改计,肆力于博物生理之学,潜心研考,得秘奥。毕业后,执教鞭数十年,不惟亲灸者蒙其教泽,又以余暇完成丰富之著作以及私淑,可谓开风气之先矣。

6、 慧眼识才的郭梧冈:清末兴镇人,曾在骡马巷教书为业,坐馆教书的时候,看到一位孩子经常在教室外旁听,时间久了,他听的课文又能背诵,又能讲解。他爱惜这个孩子的人才,豁免了他的学费,免费让他上学,而这位学子就是日后闻名渭北的语言学家冯骧臣。

除了以上能够在史书或者当地人口中流传的故事和人物外,关于兴镇的故事和人物还有很多,也有很多客居兴镇的人物留下了很多故事很传说,比如在西街做生意的杨志俊曾与陈运来捐资北宫学校,在兴镇驻军的康指定为兴镇北宫学校捐资兴学等。除了人文荟萃外,当地的花炮、造纸、木板画等也在西北各省多年享有盛誉,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这些因以为豪的产业逐步成了过去。当地政府和群众也不断探索和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经济产业。比如近来组织了以粽子为纽带的美食节,将当地的美食推出去,让更多的人们知道,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将当地经济发展起来这也是当地政府目前大力提倡推崇的,也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举措为振兴当地经济出力!

说明:

1、史料部分参考《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蒲城县志》及网络

2、文中图片大多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