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最早酿酒的究竟是谁?为什么酒有那么大魅力?它真的那么好喝吗?

最早酿酒的究竟是谁?为什么酒有那么大魅力?它真的那么好喝吗?

之前用了三篇文来说大禹,他是位非常伟大的业务主管和联盟首领,有着高超的业务水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史书对大禹浓墨重彩的刻画和描述也说明了这一点。接下来,由于史书资料有限,我将飞速地旋完夏联盟之后的十几位王,看看这之中有没有值得说道说道的管理话题。

帝禹去世后本来是将首领之位传给益的,但最终却到了启的手里。个中原因,有的说是联盟的各个部落首领和族人并不认可益,大家有事都去找启商量,广大的族人选择了启;另一种说法是益即位了,将启封为诸侯,但启觊觎首领之位,发起了夺位之战,打败了益,登上了王位。

启即位之后,上天送给了他一个大烂摊子——有扈氏部落。

如果按照后一种启即位的说法来看,那这烂摊子也算是上天精准递送给启的。有扈氏部落是帝禹封的诸侯,部落首领是帝禹的后代,可以说有扈氏和启是亲亲的亲人,那为什么自己人倒成了大烂摊子?

《史记》上做了非常简短的解释,“有扈氏不服”。为啥不服没说,作为联盟的下属部落,按照职场上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原因再解释一下,应该是“钱没给到位”、“心受委屈了”。

“我有扈氏作为你启的手足,上缴联盟的税贡为什么要和其他没什么关系的部落一样多?”

“夏启,你能通过手段称王,我为什么不行?”

“姒(sì)启,益叔儿干得好好的,你跟那掉什么腰子,简直丢尽了我们老姒家的脸!我非替你爹教训教训你!”

……还有很多种可能的想法,总之有扈氏就是不服,起兵!

启看不明白有扈氏的这通心理变化,但他大受震撼,想不到这浓眉大眼的有扈氏部落敢起兵了!启随即召集其他部落的首领、族人,决定亲帅大军,迎战有扈氏部落。

出征前,启做了一番战斗动员,传递了两个重点内容:

  1. 这是上天的旨意。我打有扈氏,完全没有掺杂个人情感,不属于兄弟阋(xì)墙,都是因为他有扈氏部落轻视联盟,罔顾祖上,老天爷都看不过去了,让我非灭了他不可,我必须听从上天的。
  2. 给我狠狠地打!打得狠的,我就在祖庙前赏赐你们;打得怂的,我就在祖庙面前把你们一大家子都祭了!

连哄带吓唬,启帅六军浩浩荡荡的出征了,在甘地与有扈氏大战。结果可想而知,一个部落军队怎么可能干的过联盟大军,有扈氏部落从此在夏联盟的版图和历史中被抹去了。

灭了有扈氏部落后,启以为联盟生活将这样平淡而美好的继续下去,然而十几年过后,另一场叛乱已经开始准备登场了,这次的主角比有扈氏还让启炸裂,发动者相传是启的小儿子——武观。

时间往回倒几年,启十一年的时候,武观就显露出了他的野心,但小家雀儿哪儿斗得过老家贼啊,武观还没开始展示,就被启直接端了,顺带喜提发配西河,再无缘王位的处罚。

被放逐到西河的武观哪儿能服气啊?这王位……怎么就没缘分了?强扭的瓜怎么就不能甜了?小家雀儿开始蓄势,启十五年,武观在西河举兵东进,朝着他老爸就去了。有一说一,武观这股子犟劲儿颇得他祖上真传。

仗一打就是几年,最终武观还是败了,被大彭部落(创始人是长寿之星彭祖)的老大彭伯寿平了。武观说到底是启的血脉,启没有要他的命,只将他发配到东海之滨。第二年启去世。

看完史书上记录下的启的经历,总让我想到四大爷说过的“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

不论夏启得到联盟首领的途径正不正统,想要将创业成功的成果延续下来,规则是必要条件。制定出适当的规则,包括首领在内的所有人都应严格遵守。

首先是要制定适当的规则,不严苛也不松懈。大禹制定并且推行了进贡制度,要求各个部落按照一定的数量或比例向联盟上贡粮食和本地特产。这个上贡制度主体上是挑不出什么大问题的,但细节中隐藏了一个大BUG,就是这个数量或比例。

各州的上贡标准是卡死在某一个固定的数值上的,如果赶上了丰年,如数上缴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遇上了旱涝,庄稼颗粒无收,却还要如数上贡,那这个规则就偏离了制定的初衷——保障联盟和部落都能够安稳有序,反而成为了一个随时引爆部落或联盟不稳定的暗雷。比如“有扈氏不服”。

大禹制定的这个上贡规则属于首创,出现bug在所难免。而我们的组织在制定管理规则的时候是否也会犯了这样的忌讳呢?以为高压的管理能够为组织获取最大的回报,却忽略了过于高压的规则反而会成为管理的暗雷反噬组织。

其次是所有人都应严格遵守规则。相传夏启在即位初年尚能兢兢业业地处理联盟事务,能够做到一呼而百应,火速处理了有扈氏部落的反叛。但到了后期,也许是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为什么要过成这个样子”的心态作祟,夏启开启了奢靡享受模式,祖上的优良品德不说忘得一干二净也是被束之高阁了。结果武观之乱这个自己儿子挑起来战争差点要断了夏联盟的命。

我记得前几年被火热转载的两个组织大佬的新闻,一个是“72岁任正非深夜在机场排队等打车”,还有一个是“美团王兴没有独立办公室”。现在对照看下来,两位的常规行为被媒体人捧上天,被我等打工人吹到爆,也有点令人唏嘘。相信还有许多如同两位大佬一样的组织领导有着相似的习惯,无他,他们只是掌握了一条可以令组织长寿的基因密码。

太康

继承帝启王位的是他的儿子太康,一个人如果一生都在专注做一件事,那他也不一定很伟大。比如太康,一生专注于作掉自己的国家,他将处置联盟大小事务的时间和精力分别投在了:搞选美;搞巡游;搞酒会;搞音乐节;搞打猎;搞工程等等事务上。

在太康锲而不舍的努力之下,终于激发了一个名叫有穷部落的野心,在首领羿的率领下,趁太康再一次外出打猎的时机,成功占领了夏联盟的都城。

太康得到都城被占的消息后,想着“这算什么,老子这么多年勤于锻炼,再加上我都城内族人里应外合,把城夺回来,老子再弄你有穷部落,简直易如反掌!”于是,太康带领着打猎小分队往都城折返,族人们早就等在了城门口,太康太高兴了,“你看看,我和我的族人简直想到一块儿去了!”

太康高兴地太早了,他刚要号令族人和他一起冲进都城和有穷部落大干一场,结果族人们一拥而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太康前进的路,死拦活拦就是不让太康进城,不仅不让太康回来,还把太康的母亲和几个弟弟都给撵了出来。

太康的确没想到,羿在占领自己都城的几年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部落族人收买得差不多了。

被撵出自己部落的兄弟几人在洛水边又悔恨又生气,开启了疯狂输出模式,这一顿输出成就了《五子之歌》,流传至今。五子之歌的主题大致有两个:

一是怀念爷爷大禹说过那些话。“夜夜想起爷爷的话,要重视族人、亲近族人,时刻牢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永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联盟首领,而是要把自己放到部落的最低处,让自己时时刻刻小心翼翼。”

另一个主题则是...疯狂吐槽。“太康啊太康,你没脑子啊,爷爷开卷给你抄,你往反了抄!任意妄为,胡乱霍霍,让人端了窝儿!现在族人比敌人还恨我们,你说怎么办!”

就这样,太康被迫流亡到了阳夏(今河南太康),郁郁十年而终。

太康的这个人物结局,难怪会配个这么苦大仇深的画像。

看了太康的嗜好让我想起《道德经》中的一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应摒弃外在物欲对人的诱惑,保持朴素的生活方式。

作为联盟的首领,太康奢靡的生活显然是学习了老首领夏启,他不仅学透了,估计还做了升级;而且不仅是太康学了,大概他那几位弟兄也学了,不然不可能被自己的族人给连锅儿端,撵出了都城,才抱团儿痛陈。

《五子之歌》算是唱尽了兄弟几人的悔恨之意,不仅是悔恨太康不去治理联盟,只享玩乐,也是悔恨自己没有警醒和抵御外族的入侵。

可见,即使创一代创下了家业,制定了成体系的管理规则,整个组织都能基本上了轨道自行运转了,作为管理者、继任者也应清楚明白自己的位置,了解掌握自己的职责。像五子之歌里说的那样,“要保持时时刻刻的小心翼翼”才能对得起前辈的辛苦付出。

组织文化,一直是我认为可以称得上是组织灵魂的存在,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灵魂,那它虽生犹死。组织文化就如同家风,好的家风可以兴旺繁盛一个家族,不好的家风可以覆灭消亡一个家族。

如何让组织文化、家风得以传递、传承?只需身体力行自己所坚信的信仰。大禹身体力行民本的意识,他的管理团队可以说是无坚不摧;夏启晚年身体力行奢靡之风,他的晚辈后代也继承得有模有样。

总能听到有朋友说起老板和自己谈话的主题,大多围绕着某某员工不够努力、不够负责、懒散、贪多叭叭叭。将这些评价一一列举下来,对照一看发现,呦呵,这不我们老板吗?

组织文化就像一个超强磁场,只有相似的人才会被吸引且坚决地留下来,不同的人即使曾经靠近过,最终也会因为无法适应而离开。

仲康

有穷部落的羿占了夏联盟的都城后,想自己称王,但被那些老牌诸侯部落否决了,羿硬上了一段时间的王位,发现自己说话就像王八念经似的,谁都不听。不得已,羿扶了太康的弟弟仲康上位,自己则躲到幕后操纵一切。

老话说“天无二日,家无二主”,夏联盟的这个双王式治理惹怒了老天爷,有一天,上天向夏联盟的部落族人发射了动感……异常天象,大白天好好的太阳不见了,白昼如夜。这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日食现象,但是在古代,这种异常的天象会被认为是上天不满的表现,上天不满了,各种大灾难就要来了。

这下仲康和羿都方了,两个人有着同样的困惑——“这是冲你啊还是冲我啊?这得祭一个!”

巧的是负责天文历法的羲氏、和氏这次没有及时预测到天象的异常,你没预测到,所以天老爷怒了,天老爷怒了,就要揪出罪魁祸首。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该祭谁祭谁!由仲康下令,派胤侯帅军征伐羲氏、和氏部落,胤侯一梭子下去,两个部落被灭了族,老天爷的怒气也平息了。

仲康看着自己的大军都能把羲氏、和氏部落给灭了,顿时觉得自己又行了,准备咬咬牙,和羿干一场,“老子的大军可以干翻两个部落,你只有有穷这一个部落。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

仲康越想越带劲,于是亲帅大军向有穷部落宣战,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到战场,直接被羿秒了,不仅秒了,还被羿追着打。就这样仲康唯一的一次反抗宣告失败,夏联盟的大部分国土都被有穷部落占领了,而仲康自己也被迫迁都一隅,郁郁而终。

说下一个夏王之前先说另外两位人物,一位是羿,一位是寒浞。

羿

羿,之前说过,他是有穷氏部落的首领,擅长骑射,这个羿不是射了九个太阳还娶了嫦娥的大羿。

相传在太康时期,羿看出了夏联盟的族人不堪忍受太康只想玩乐而不顾百姓的做派。想要取夏联盟而代之的羿便趁机笼络联盟族人的心,事必躬亲、兢兢业业地处理部落大大小小的事务,做全了圣人的姿态,受到了越来越多联盟族人的热情拥戴。而这就是羿能一路杀到夏联盟国都内都如入无人之境,以及联盟族人集体蹲守在国都门口等着撵走回来找羿干仗的太康的原因。

寒浞

寒浞之前没有提过这个人物,他曾是寒部落的族人,从小为非作歹、作恶多端,部落首领看着寒浞一天天长大,恶习不改反而越来越过分,盛怒之下就将他逐出了寒部落。

被逐出部落的寒浞听说过羿的大名,觉得这个人够资格,可以和他打交道。寒浞来到了有穷部落,见到了羿,没想到这俩人属于双向奔赴了,羿也十分喜爱寒浞,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然地收留了这个外族人,还要倾注心血来培养这个在他眼里会发光的小子。没几年寒浞就在有穷部落里混得风生水起,随着羿接管了夏联盟的事务,寒浞也被提携到了有穷部落丞相的位置,还成为了羿的干儿子。

历史推进到这里,大概是仲康郁郁而终的时候,老首领去世了,羿又推上了仲康的儿子相登上王位。如同他老爸一样,相也是个悲剧人物,做了羿八年的傀儡。

这八年里,三个人相互纠缠,相想要摆脱羿的掌控,重新夺回属于夏联盟的领土和夏王的权利。但有穷部落权大势大,而自己势单力薄,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心中郁郁。

羿呢,在扩大了部落面积之后心里油然而生了一股骄傲感,原本一个靠头脑和武力值双杀取得夏联盟实控权的人,变成了一个和太康相比有过之而不无不及的享乐头头儿,打猎、巡游、开party,除了正事儿不干什么都干。

寒浞呢?寒浞一直拍羿马屁,忽悠羿这么多年你太累了,也该享受享受了。有穷部落耿直的大臣怎么规劝,羿都不听,甚至还烹了几位贤臣,终于唬住了在场的所有人,谁都不劝羿了,爱玩儿玩儿吧,你舍得死我就舍得埋。

这一切的一切在相八年发生了乾坤扭转。寒浞联合羿的老婆,一举杀了羿,为了斩尽杀绝羿的后代,寒浞把羿烹了,对羿的儿子说,你吃了这碗肉,我就不杀你。谁能这么变态干这事啊?于是寒浞借此就把羿的儿子也给杀了。

寒浞成为了有穷部落的首领,几年间带着有穷部落疯狂挤占夏联盟的领土。相一看,这TM比羿还不是东西啊!相也不郁闷了,一门心思只想先逃命再说,从商丘到了斟灌氏部落,他一直跑,他就一直追,还是插翅难飞,被寒浞儿子的大军撵上后一刀结束了相悲剧的一生。

看前面羿打太康的时候我想,太康作为联盟首领,不好好干自己该干的工作,一天天的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他就应该被推翻,他的地盘就应该被有能力的人占领。但为什么后世将羿和寒浞作为反面人物记录呢?那推翻夏联盟的商汤为什么又是位正面角色呢?

除了需要引导思想观念的意义之外,我想还有种可能就是无论是羿还是寒浞,他们都曾得到过族人的追捧,族人之所以追捧他们,是因为他们曾善待族人,或曾承诺善待族人,只不过这些都只是邀买人心之用,而非发自肺腑。而当羿成功的占领了大半个夏联盟的领土后,他开始露出原形,此时的寒浞也用了羿同样的方式结果了他。

古时候的部落族人没有那么多经验,不知道太美的承诺因为太年轻。而现在的我们,大多数人只需经历过两三次职场捶打,就差不多能分辨出那是几分熟的大饼了。

少康

少康是相的遗腹子,据说寒浞为了确保自己能够上台成功,命令自己的儿子浇在大战中杀了相和他的兄弟子侄,灭了夏联盟所有可以即位的人。但相的妻子后缗(mín)在族人掩护下,从战乱中逃脱回了娘家有仍氏部落。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少康在有仍部落健康出生,茁壮成长。小时候的少康和别的小孩儿一样,总是问妈妈,自己的爸爸上哪儿去了,娘儿俩为什么会住在姥爷家而不是在爷爷家……?后缗对少康的所有问题都作了回答。所以从小,少康就知道那个大家口中无比怀念的大禹是他的先祖,那个悲壮的王是他的爸爸和爷爷;他也知道不远处那个大部落的首领是他的灭族仇人,知道他肩上所负的使命。

少康的姥爷看着这个满脑满眼写满了复仇的外孙,告诉他千万不要急于一时,要从长计议,保存实力,徐徐图之。

长大后的少康在姥爷的部落里作起了牧政,主管畜牧。做好业务之余他努力训练、培养自己的技能和品格,与此同时还要时时提防着他周围的这些人,不要将他的身份透露出去。

没成想不知道是哪个挨千刀儿的把少康是夏王后人的事儿传了出去,还一下传到了寒浞耳朵里。寒浞吓的赶忙派自己的儿子带军队去有仍氏部落抓少康,活的死的都不要紧,只要抓到就行。

少康听到风声一溜烟就逃到了有虞氏部落,怕再被人认出来,少康只得做了厨子混口饭吃,也是在有虞氏做厨子的时候,少康发明了酒,没错,少康又名——杜康。

这金子放哪儿都遮不住他的光芒,少康就是一块24K正经大纯金。有虞氏部落的族长得知少康的身份没有选择告发他,反而看重他仪表堂堂,谈吐不凡,决定要扶他上马,再送上一程。于是族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少康,还给了他一块封地,供他施展抱负。

少康在自己的封地内重布夏德,收留夏联盟的旧民,招抚夏联盟的旧臣,其中有一位名叫伯靡的大臣,也是当年出逃成功的一员,少康在他的帮助下暗中联络上斟灌氏和斟寻氏部落的首领和族人。

经过多年准备,少康这边是得道多助,寒浞那边又重蹈了羿的覆辙,是失道寡助。

得道对失道,多助对寡助。少康带领着夏联盟的族人和部落的兵士终于向寒浞宣战了。一举就灭了有穷部落,手刃了寒浞和他的儿子。国仇家恨一朝得报,少康被族人们迎回夏邑,各个诸侯们听说少康是帝相之子,复兴了大夏,纷纷前来朝拜。

帝少康之后,夏联盟迎来了带领它走向巅峰的王——杼(zhù),史料描写杼的部分不多,但一句“可以和大禹比肩”的评价绝对算得上是最高的褒奖了。帝杼之后的继任者的是他的儿子槐,随后是帝槐的儿子芒,在这爷孙三人的接力努力之下,夏联盟的东部,也就是前面说的羿的老部落和老乡部落被彻底征服了,东部的夷族在这几十年纷纷来朝,表示臣服。夏联盟走向了军事上的巅峰。

帝芒去世后,他的儿子泄,以及帝泄的儿子不降接过了治理权,两位夏王将管理视线从外转向了内,对内大力发展经济、减免税赋,联盟内的族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夏联盟依靠激发自身的能力,整体实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由此吸引了不少的外族部落前来归顺,据记载,泄、不降的治理期间,是夏联盟治理面积最大的时期。

不降任夏联盟首领的期间看出了自己的这些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做王的材料,为了避免家业被败光,不降做了个令后世交口称赞的决定——选贤而不选亲。不降将王位传给了自己贤能的弟弟扃(jiōng),而这个禅让的举动被后世称为“三代之世内禅,惟不降实有圣德”,这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王朝。

帝不降的弟弟扃继任了夏王,又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廑(jǐn),这两位王被评价为守成之主。

通过这句评价可以看得出,夏联盟的巅峰时期,已经过去了,因为难以前进,所以只得守成。虽然两位王治理期间,联盟并没有发生什么乱子,但爬坡的气运用尽了,百般守成,面对的也只能是个缓慢的下坡路。

以前总能看到一篇主题是“如果一家公司开始抓考勤,那就快倒闭了”。这个说法和守成的做法有点相似。一开始夏联盟要管理下属的诸侯部落或者要去开阔自己的联盟,招揽新加入的诸侯部落,这个过程之中,联盟的路是向上的,联盟的业务范围是扩大的。

当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到了极致的时候,向外扩张到了损益平衡点,首领开始将视线转向联盟内部,做效率管理。这个时候联盟的发展到了平台阶段。首领也在纠结,是努努力再扩一扩?还是收收心先攒一攒?帝泄和帝不降做了收收心的选择,这也是个相对容易操作的选择。于是夏联盟在两位首领的带领下走上了军事和经济的双巅峰。

规律就是这样,到了巅峰的人总会有种错觉,“我是真得皇天庇佑的”,不想做出改变,也没必要做出改变。既然是错觉,就要有错觉的样子,那就是外表上看不出衰落的迹象,但内在的力量和资源已经在渐渐匮乏了。

廑八年的时候,上天像是给夏联盟一个提示一样,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递送来了一个异常天象。前面说过,古代一切的异常天象都是上天对王的示意,这个示意就要求联盟首领好好反思,做出反应,表示自己已经充分领会了上天的旨意,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请求上天能够保佑王朝赓续传承。

廑收到的这份异常天象,被解释成为了上天震怒,那一天天上一下就出现了十个太阳。“这可坏了,十个太阳,这是上天暴怒啊!我朝也没有大羿啊,这怎么射下九个太阳啊?这是天要亡我啊!”不知道是不是被吓着了,廑在当年就去世了。而那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的奇观,用我们现代的说法就是——幻日现象。

廑去世后,王位又转回到了帝不降的儿子孔甲手中,就像帝不降所预判的那样,他的儿子里确实没有当王的材料儿。孔甲是个非常笃信鬼神的人,加上他堂哥帝廑去世前发生过一次诡异天象,就更加剧了他的神经质,一天天的不琢磨怎么治理联盟,只想着如何避免鬼神天象带来的灾祸。

传说有一天,天上降下来两条龙,一雌一雄,孔甲以为这是上天给的吉兆,满联盟的找谁会养龙,找来找去,锁定了一个学过养龙但没有真养过龙的二把刀,名叫刘累,这个名字听着就让人想流泪,为了讨个好彩头,孔甲赐给刘累“御龙氏”。

刘累也是对得起自己二把刀的称谓,把雌龙养死了。这事可了不得了,要是让孔甲知道,非把他脑袋拧下来不可。于是刘累把雌龙烹熟了端给孔甲,说是寻寻觅觅才得来的世间美味,孔甲叭叭吃得欢,味道果然是从没品过的鲜美。

过了两天孔甲还是难忘那个味道,就叫刘累再做一次端给他,刘累担心事情败露,果断的就跑路了。雌龙死掉的事也被孔甲知道了,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这件事的影响,孔甲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史料记载,孔甲即位开始,由于他的这些行为举止,有些诸侯部落开始脱离夏联盟,不愿受他的管理了。可以看得出,夏联盟开始实质上的出溜到下坡路的轨道上了。

到了这里,下坡路已经铺好了,想从下坡路拐到上坡路上,不是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只是这种可能的实现,需要的能力要远远高于他们的祖辈。显然孔甲没有具备这种能力,他的能力在另一面——全力助力下坡路越走越顺畅,越顺畅越快。

帝孔甲去世后,他的儿子皋(gāo)即位,没干几年就去世了,随后皋的儿子发即位。虽然两代夏王也试图励精图治,但终究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夏联盟也迎来了自帝廑开始,四代王朝的第三次不祥之兆——泰山地震,地震同年,发去世。

十日并出、孔甲吃龙、泰山大地震,一次比一次闹的动静大,终于召唤出了夏联盟不祥的王炸——履癸(gu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夏桀。

发去世后,他的儿子履癸即位,也就是夏联盟最后的君主,桀。史书上说桀如何如何的倒行逆施,有违天道...而我觉得用“纨绔的败家铁憨憨”形容他更为恰当,他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反社会型人也没有记录证明他是个心理变态的人,他只是很单纯的...败家。

桀败家的能力,可以说是遗传中带着创新,创新中坚守着传统。一个生长在蜜罐里的人,家庭背景优越,给孩子培养的要模样有模样,有能力有能力;也正因为家庭背景过于优越,他不必要去在乎谁的感受,所以这孩子的情商是要多没有就有多没有。

夏桀即位后的第三年,就下令把宫殿整体翻建,不怕花钱,往壕里装!这就使得本不充盈的国库更加捉襟见肘了起来。

老天许是实在看不过去了,向他投递各种星象天灾,以期能够震慑住夏桀造次的心,于是五星错行,大地震,江河枯竭相继出现,夏桀根本没往那上想。

夏桀十四年,岷山氏和商部落都有点蠢蠢欲动的意思,夏桀决定先收拾岷山氏,再收拾商部落。但带兵征伐岷山氏部落的时候,夏桀得着了两个大美女,加上战争造成的兵士损耗,夏桀没有选择继续攻打商联盟。

夏桀带着两个美女回到了夏都城,原本独得夏桀恩宠的妃子末喜氏因这两个新纳的美女而受到了冷落,传说这个末喜氏的失宠,成为了夏联盟覆灭的暗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年还是夏联盟方国的商部落既然想要取而代之,那了解对手就成了必要的功课。商汤的宝藏男孩,伊尹主动请缨,前往夏都城卧底生活。在朝见夏桀的时候,伊尹发现了宝藏女孩末喜氏,看出了她满眼的哀怨,伊尹决定利用这个因爱生恨的妹子,末喜氏不明就里的接受邀请,真是应了那句“得不到的就毁掉。”所以永远不要轻易惹妹子生气,这玩意要命啊!

此时的夏桀已经开始忙着全力镇压自孔甲时期就开始了的各路部落的轮番背叛,又是一个不会抄作业的蠢学生,祖辈那些德政以召归的方法他不用,偏偏用武力,结果可想而知,肯定是越打越不服越要叛。

这时的商部落采取了边收边打的策略,德政武功两手准备,氏族部落们非常吃这一套又一套。渐渐地夏桀也觉得这么打不是回事儿,他想要开始解决问题了,但他认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治理模式,而是——商汤。是的,夏桀要解决了商汤,他召见了商汤,然后把他囚禁到了夏台。结果囚禁了商汤,发现情况并没有好转,这帮诸侯该叛还叛,再加上商部落的人一车一车的给他送礼请求放人,于是在第二年,夏桀决定...要不把商汤给放了吧,也没啥用,连个吉祥物儿都不算。

既然放虎归山了,那就别怪虎要食人了,商汤回到部落,做足准备,正式向夏桀宣战!依循传统,出征前的战斗动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主题依然是那两个:

  1. 征伐的正当性。夏桀是辣鸡中的战斗机,老天给他多少次警示都不好使,老天都给累了,让我带着你们去灭了他!
  2. 作战过程中的令行禁止。你们听我指挥的,我就重赏你们;不听的,我就用你们一家祭天!

商汤这次用不着连哄带吓唬,兵士们自己都像打了鸡血似的追着夏桀的大军打,给夏桀从夏邑打到了三朡(zōng),打的夏桀退无可退。

商汤活捉了夏桀,将他放逐到了南巢,不久后夏桀就郁闷而死。不知道在这最后的时日里,夏桀是后悔自己当初在夏台放了商汤,还是后悔自己没有抄祖宗的德治作业,亦或者他就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至此,夏十七世王朝结束,历经四百七十一年。

参考内容:

1.尚书:甘誓、五子之歌、胤征、汤誓

2.史记:夏本纪

3.竹书纪年

4.竹书纪年辑证

图片源于网络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