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黄酒 » 从孔乙己“温两碗酒”,看黄酒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你了解多少?

从孔乙己“温两碗酒”,看黄酒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你了解多少?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啤酒,白酒,红酒,洋酒,这些酒品仿佛已经成为了如今现代人餐桌上的常客。

不同的品种当中,有从国外传播而来的酒类,有我们本土自己酿造的酒类,每一种都别具风味。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中,有一类酒的存在感特别高,它就是黄酒。

鲁迅先生在描写孔乙己这个特别的人物时,常常会把黄酒当成其动作的点缀。孔乙己来到餐馆,喜欢让店家温两碗酒,再吃上一盘茴香豆。

精神胜利的法则,在他的生活当中便得以彰显。不起眼的黄酒,实际上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

在黄酒的背后,众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一一隐藏了起来。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酒类,黄酒有着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其背后的文化隐喻又是如何?

  • 历史悠久,饮酒者众

古人所喝的酒,通常都是粮食酒。也就是说,酿造美酒的原材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有农业发展的地方,就会有酒存在的痕迹。

刘安在《淮南子》当中,描写过这样一句话:“清之关,始于耒耜。”

从文献记载中来看,早在原始时期,酒文化就已经产生,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

当时,人们通过农业种植技术来维持生计。中原大地,地广人稀,农民广泛地利用土地资源,种植了大量的本土农作物。

但人口数量远远比不上农作物的储备数量,在解决了人们的基本饮食问题之后,部落当中还会遗留下众多的粮食。

大家会把粮食储藏在阴暗的山洞当中,阴暗潮湿的环境正好能够为粮食提供发酵的条件。所以在这里,囤积起来的粮食渐渐发生化学反应,酒也就这样产生了。

据说,第一个发现酒的诞生的人,在走进囤积粮食的山洞时,闻到了一股似有若无的气息。他逐渐走近,逐渐被这股味道所感染。

最后,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他竟然因为闻到了酒的味道而沉醉。

这里所说的粮食酒,正是黄酒的前身。

考古学家通过考古工作挖掘出来的种种文物,也能够证明《淮南子》当中的论断。

他们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众多可以储存粮食的地窖,以及用于酿造原液的过滤型容器。

特殊的工具形状,让人们几乎第一时间就辨别了这些工具的具体用途。而文物的出土,也向世人证明,酒文化在中国虽然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古人常说,酒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给了农民逃避生活压力的空间,酒让文人寻找到文学创作的灵感,酒让武将带着满怀的勇气驰骋大漠疆场。

酒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当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黄酒,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隐藏在黄酒背后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若干年积淀下来的内涵与意义。

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把酒问青天……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的背后,都有着黄酒存在的痕迹。

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当中的曹操和刘备的身上。

曹操作为魏国的领袖,对天下文人英豪都具有极其敏锐地感知能力。所以在刘备韬光养晦之时,曹操也并未放松过对他的警惕。

煮酒论英雄,谈论的是英雄,谈论的也是曹操试探的态度。

当时的刘备不愿意在人前显露锋芒,更不愿意在曹操的面前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当他的个人能力还没有成长到足以与曹操抗衡的阶段时,他并不想成为曹操针对的对象。

所以曹操称他为英雄,他却总说自己愧不敢当。曹操说:“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意思就是,刚才我们盘点的诸多英雄豪杰,在我的心中都算不上真正的英雄。能够被我称为英雄的人,除了我自己,就只有你了。

那一瞬间,刘备感受到了肝胆俱裂的惊恐。他害怕自己没能藏拙,害怕自己的野心被曹操看出,害怕在自己羽翼未丰的时候,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与阻碍。

所以当时,他甚至没能收敛住自己的情绪,吓得把汤匙都掉到了地上。

刘备的异常举动,果然引来了曹操的怀疑。曹操之所以在刘备面前说这番话,本就是故意为了试探他。而现在他的反应,恰好证实了曹操的猜想。

不过也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传来一声惊雷。电光石火之间,刘备就已经想好了掩饰的借口。

他仍然装作一如既往地憨厚的模样,把刚才惊惧之下的举动怪罪到了惊雷的身上。

熟读《三国演义》的观众肯定知道,刘备表面看上去是一个极其擅长伪装的人物。

他留在大众眼中的印象,正是老实本分的。所以就连曹操这样一个见惯世面的人,在当下的环境中也被他瞒了过去。

煮酒论英雄,当黄酒在火炉之上沸腾的时候,坐在座位两端的曹操与刘备,他们的心情也在沸腾。

一场简简单单的青梅大会,实际上正是两国领袖在政治上的第一次不太明显地交锋。你来我往地试探,在波诡云谲的环境当中显得格外奇幻。

中国的众多历史故事,都是有酒的。酒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文化当中,它可以成为文人武将的寄托,可以成为历史情节的见证,是浩渺天地之间最为神秘的存在。

古人喜欢饮黄酒,除了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之外,还因为黄酒本身具有极其特殊的功能。

  • 驱寒取暖,寄托心情

黄酒,它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粮食酒,具有驱寒和取暖的作用。在冬天,黄酒是不少人的心头至宝。有了黄酒,人们便可以不再畏惧漫长而寒冷的冬日。

根据中国古代的气象资料记载与分析,东汉末年,中国正面临着最为寒冷的时期。每年冬天,不少老百姓都会因为极端严寒的天气而丧失性命。

古人的御寒手段不多,科技水平更是不发达。像我们今天通常采用地暖空调以及暖气之类的现代化生活产物,在古代是并不存在的。所以,人们只能通过仅有的一点手段来取暖。

比如喝酒,在寒冬腊月的季节里,喝下一口温热的美酒,从肺腑到四肢百骸都会温暖起来,冰封的身体好像重新活了过来,整个人又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东汉末年的天气冷到什么地步呢?《三国志》当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冬月里,曹丕来到广陵故城,在江边观看士兵们的训练。当时总共有十多万兵马陈列,军队的旌旗绵延数百里,场面很是壮观。

然而,这一年的冬天却极其寒冷。水面上全部结下了厚厚的冰层,军队最开始规划的训练路线完全没有办法继续使用。

船只不能进入江面,训练计划也只好宣告破产。所以,满怀希望前来观看的曹丕,也只能兴致缺缺地返回。

水面上的冰层已经厚到无法被人为破开,由此可见,当年的冬天是有多么严寒。

古人普通的御寒手段,比如说烧柴火,比如说捧一捧热水,这些简单的方式已经完全无法把人们与寒冷的天气隔绝开来。

而温酒,恰好是一种还不错的选择。

古人在温酒之时,往往会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直接将装满黄酒的酒壶放在火炉之上,依靠火炉的热量直接将黄酒煮沸。

第二种方式则是隔水加热,把装着黄酒的容器放置在热水当中,使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般来说,第二种方式往往能够更好地保留黄酒的口感。40至50度的温度,恰好是让黄酒最美味的温度。

而且,温酒还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黄酒能够疏通经络,也能让血液运行速度加快,使人体气血流畅,新陈代谢恢复正常,活血化瘀。

所以古人常说,少量饮酒,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除了有实际功效之外,黄酒对于古人来说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借酒抒情。

酒是最能刺激一个人情感的开关,只要喝了酒,理智便会失去控制,某些情绪便会如同倾泻一般,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他在喝酒之后,产生了对一个人的生命的长度与深度的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有意义的人生又能够持续多久,对酒当歌是否会为人生赋予更别样的特质,这些问题,通通萦绕在曹操的心中。

酒也是李白等大文豪的灵感催发剂,李白喝了酒,便会文思泉涌,一发不可收拾。

贺知章在他的《饮中八仙歌》当中,是这样描述李白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喝了酒的李白,正是酒仙,也是诗仙,狂放之情,无法遮掩。

  • 酿造技术,逐渐成熟

从粮食酒的发酵开始,黄酒就已经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酿酒技术也逐渐成熟。

最开始,由于技术上的缺失,刚刚酿造出来的黄酒当中还会存在诸如甲醇一类的有害物质。而古人温酒的方式,则是通过加热来驱散有害物质,保留黄酒当中的有效成分。

不过唐宋时期,随着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等各项工艺的成熟,社会范围内的酒家,在酿酒的工艺上也产生了竞争。

有竞争就一定会有进步,所以这一时期的黄酒,从成分和口感上来看,已经可以与现代社会的黄酒相媲美了。

到了明清时期,黄酒更是成为了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伙伴。曹雪芹在描写《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聚餐场景时,也会特意提到贾府的人温酒时的做派。

及至民国,中秋节吃螃蟹,喝黄酒,也成为了固定的节日习俗。

中秋正是螃蟹最为肥美的时候,一只螃蟹,配上一杯黄酒,便是一年好中秋。

结语:

早在原始时期,酒就已经出现在了中国人的生命当中。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里,酒文化也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从借酒驱寒到借酒抒情,再到用酒来见证历史故事,黄酒的存在感不断攀升,成为了酒文化当中的一张名片。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淮南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