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好厉害!江津酒厂竟拥有304项技术标准,还投入上亿用于科研

好厉害!江津酒厂竟拥有304项技术标准,还投入上亿用于科研

江津酒厂集团

位于浩瀚东去的长江之滨

被世人誉为巴渝酿酒明珠

其酿酒历史源远流长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江津酒厂集团在百余年的发展变迁中,得到了冯玉祥、陈独秀、吴芳吉等英雄豪杰和文人墨客的赞誉。具有独特酿造工艺的川派小曲清香型白酒酿法流传至今,深受大众喜爱的江津白酒,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的“金江津”酒。

近年来,江津酒厂集团始终秉承“质量为本、和谐共赢”的企业精神,在流传百余年的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投资3亿元打造占地350亩的金江津酿酒生态工业园,不断为产品品质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正因如此,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良好的消费口碑,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树立了扎实的品牌形象,增强了江津酒厂集团产品的市场公信力和竞争力。

作为全国小曲清香型白酒生产企业的“标杆”,江津酒厂集团的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近30个省市。集团严守对消费者的庄重承诺,以“产品质量为中心、传统文化为根本、改革创新为手段”打造高质量产品,回报消费者的信任。

质量为本 安全为任

作为一家百年酒企,江津酒厂集团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公司旗下更是有 “中华老字号”“中国白酒小曲香型代表”两大国家级荣誉。集团始终秉承“质量为本、和谐共赢”的精神理念,把生产适合百姓消费的产品放在第一位,把食品安全作为企业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只酿良心酒、放心酒。”在江津酒厂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树明看来,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为此,江津酒厂集团从源头上严把安全关,组织专业团队订购长江上游沿岸的糯高粱,这种用生态原料酿造的原浆酒不仅香醇自然,而且与现代人“安全健康”的饮酒理念高度契合。

在长期的实践中,江津酒厂集团制定并实施了304项技术标准、122项管理标准、128项工作标准,形成了6S现场管理和体系认证相结合的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通过了质量、环境、食品安全、计量检测、酒类等级优级认证等各类体系及产品认证。

完善的制度、严格的执行,不仅保证了企业产品生产的稳定性,更以钻石般经得起检验的产品质量回报了消费者的信任,维护了江津白酒的“金字招牌”。多年来,江津酒厂集团产品出厂合格率达100%,主导产品登上白酒市场质量评选红榜,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对“几江”牌的高度认同。

传统工艺 精益求精

百年传统酿造工艺,是江津酒厂集团打造高质量白酒不可替代的财富。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整套酿酒工艺,严格要求、精益求精的工艺标准,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

“谈到百年传统酿造工艺,首先想到的就是‘传承’。”李树明表示。传统酿酒工艺的标准相当严苛,不管温度还是原料,只要相差分毫,都会影响酒质。

江津酒厂集团在传承传统工艺上实行“师徒制”,不仅传承技艺,更是对百年工匠精神内涵的传承。每位新进厂的酿酒工人,都要经历“师带徒”阶段,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酿酒的全过程。与此同时,酒厂还选择操作熟练、善于表达的员工作为专职培训员,将酿酒过程制作成PPT,用于全面培训。

“百年酒坊,酿生态美酒;用心酿酒,金江津人的执着坚守。”通过不断培训和反复灌输,“专注细节、精益求精”已不是简单的口号,它已变成了一种习惯,深入每位员工的心中,渗透进企业的每个角落,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成为江津酒厂集团不断打造高质量白酒的源动力。

科研兴企 行业领军

年产优质白酒4万吨,如此大的产量,江津酒厂集团何以保证每批产品的质量?记者来到江津酒厂集团电脑数控室,技术人员正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电脑屏幕上跳跃闪烁的数字变化。

这是江津酒厂集团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勾调自动化技术,该技术将白酒国家评委的最佳经验值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电脑微控,能够使各种酒体调配容量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充分保证每一批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科技创新提升质量标准,这是伴随江津酒厂集团与时代前行的法则。建设金江津酿酒生态园以来,江津酒厂集团在追求技术创新、技术领先方面始终不遗余力,现已累计投入上亿元用于科技研发,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各类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内贸易部优秀科技成果完成证书,入选《中国当代科技成果大辞典》。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拥有科技成果10项,其中白酒蒸馏冷凝装置、白酒甑桶用甑篦和白酒生产用摊晾晾床3项酿酒设备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利用小曲固态白酒丢糟生产的酸味调味酒》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这些科技成果推动了我国小曲白酒行业在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方面的重大改革,使我国的小曲白酒酿造工艺能更好更快地迈向低碳环保、生态酿酒的科学发展轨道。

目前,江津酒厂集团技术中心已升级为重庆市级技术中心,先后与四川理工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学院合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品牌核心技术,为产品质量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保证。

《江津日报》记者 廖洋

值班副总编辑 胡小龙 袁孝椿

编审 吴刚 责任编辑 徐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