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这7大浑沙酱酒的“分化”,深刻影响中国酱酒和茅台镇的未来

这7大浑沙酱酒的“分化”,深刻影响中国酱酒和茅台镇的未来

『浑沙酱酒』,你一定耳熟能详吧?

浑沙,也写着坤、捆、稛沙等。茅台方言,音kun。特指以不破碎或破碎20%的高粱为原料酿酒。学名为『大曲酱香酒』,比如飞天茅台酒。

从30元到3000元的售价,市场上仿佛统统都是『浑沙酱酒』。

——即便喝得烂醉如泥,你也应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同样是普洱『生茶』,有野生茶、有台地茶,有湿仓茶、有干仓茶。

同样是『浑沙酱酒,也有小红粱、有大红粱,有一次投粮、有两次投粮,有七次取酒、有六次取酒……

这些分别,你搞不明白,那你嘴里的『浑沙』和我说的『浑沙』,说的是同一个词,指的却不是同一种酒。

——如果你以为,我又要揭露不为人知的行业秘密,那你又错了!

我无意强调这些『不同』的优劣、高下,相反,我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为过早。

我要指出的是:

『浑沙酱酒』正在发生激烈的『分化』。这场分化,必将深刻影响中国酱酒和茅台镇的未来!

『浑沙酱酒』7大分化

小红粱VS大红粱/国外粱

『浑沙酱酒的传统工艺,其酿酒原料高粱,特别强调以本地糯高粱为上。

『本地』迄今并没有一个标准或范围的界定,只是约定俗成。山荣的分类、分级为:

一是赤水河流域贵州半高山、高山地域,如茅台酒用高粱基地,位于仁怀、习水、金沙、播州等地;二是贵州山区,如绥阳、兴义等地;三是鄂豫皖及东北等;四是国外高粱。

糯高粱是相对粳高粱而言的。粳高梁为直链淀粉,糯高梁为支链淀粉。品种以茅台酒用红缨子糯高粱为参照。

酿酒人口口声声的『红缨子』,是糯高粱的一个品牌。该商标由茅台集团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有。

以全球最贵高粱——茅台酒用本地糯高粱11.2元/公斤为标杆,根据产地、品种等的不同,其价格依次递减。

『小红粱』、『大红粱』乃至『澳粱』,高粱颗粒的大小只是形态。高粱产地、品种等才是真相。

为了降低成本,同是『浑沙酱酒』,有用本地糯高粱,有用外地糯高粱,还有用国外如美国、澳洲高粱的。

『浑沙酱酒』7大分化

分型定级VS不分型定级

分型定级,茅台的解释是『指生产车间班组新酒入库前,按不同香型分别入库,不能混交入库。』

按照这个解释,意味着只要分出轮次、香型(特指酱香酒的三种典型体酱香、窖底、醇甜)就可以了。

事情远比这个定义,要复杂得多。

具体操作中,分型定级要按同一个生产周期的轮次酒分类,每个轮次一一对应,不能混淆。

然后通过闻香和口感进行感官品评,客观描述其风味特征及主要优缺点,综合评价,给酒样进行等级划分。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优级、一级、二级、三级,等等。

现实中,必然有酒厂难以进行分型定级。要么硬件满足不了,没有那么多酒库、陶坛贮存。要么软件跟不上,没有那么多合格的酿酒师、品酒师。

是否分型定级、如何分型定级,从源头上拉开了同为『浑沙酱酒』的品质差距。

这是『浑沙酱酒』7大分化中,优劣之分唯一有定论的。

『浑沙酱酒』7大分化

两次投粮VS一次/三次投粮

酱酒的传统工艺,众所周知讲究『12987』工艺,其中的『2』即两次投料:

重阳『下沙』,投粮50%。一个月后『耖沙』,二次投料,再投粮50%。

这里的投粮,特指高粱,不含小麦制成的大曲。两次投料后,就只添加大曲,不再新增高粱了。

两次投粮,是传统。既然是传统,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原则上也这么干。

凡事总有例外。一次投粮,不再耖沙,那怎么办呢?把高粱浸泡到位即可。

所以这么干,有主动为之,比如『贵州老八大』的怀酒,当年就是这么操作的。

也有被动为之,比如『重阳下沙』因故延迟,误了轮次,那就干脆一次性投料生产算了。

还有三次投粮的——有人据此申请了《一种酱香型白酒的投粮工艺》的专利。

个中优劣高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品质究竟有没有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工艺上的不同,表明分化已经开始。

『浑沙酱酒』7大分化

七次取酒VS六次/八次取酒

『12987』工艺,其中的『7』即七次取酒。

酱酒『七次取酒』中,三、四、五轮次酒被称为大回酒。一般而言,这三个轮次的产量总计占比约60%。大回酒之后便是第六次取酒,这一次的取酒被称为小回酒。

到六轮次酒,『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的『浑沙酱酒』的产质量,便尘埃落定。好与不好,谁都无力回天了。

这时,如果产质量低于预期,有人便索性放弃七轮次取酒,直接过度到碎沙工艺,把成本『抢』回来。

如此,等于把七轮次酒『转接』下来。所酿造的碎沙酒的产质量,原则上会更好一些。

有人认为,七次酒酒体本来就不好,主动放弃没什么可惜的。

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还有『八次取酒』的,相对传统是一种革新。但八次酒已经获得了一个名分:翻沙酒,是酱香酒中一个认知度较高的工艺。

『浑沙酱酒』7大分化

自制大曲VS外购大曲/糖化酶

酿酒界有一句老话叫『曲定酒香』,说的是大曲对白酒香型乃至质量的影响。

对大曲的重视,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什么事情到了现实生活中,就难免变形走样了。

比如,同样是『浑沙酱酒』,有用自制大曲的,有外购大曲的。

那这两者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吗?所谓不同,因人、因厂而异。外购大曲就一定不如自制大曲吗?谁也不能这么绝对地定论。

那为什么不用自制大曲呢?

茅台镇就那么大点地方,土地十分金贵。但凡能建制酒车间,谁还舍得配套制曲车间呢?分工合作,让别人供应岂不更省时省力。

外购大曲,不也照样可以品控达标吗?随着产业分工的完善升级,是可以的。

茅台镇上的制曲作坊,已成行成市。有数量众多的作坊,专门制备大曲出售给酒厂。

还有先用大曲、再用糖化酶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浑沙酱酒』7大分化

陶坛贮存VS不锈钢罐贮存

陶坛之于酱酒,如同橡木桶之于葡萄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即便是『浑沙酱酒』,酒厂也可能没有那么多陶坛及酒库,只好在一个就可贮存上百吨的不锈钢罐中陈酿。

如果你非要问,不锈钢罐贮存有什么不好?好与不好,都各有各的理由。

比如,我们所以推崇陶坛贮存,那是历史上没有不锈纲罐。『不锈钢罐成百上千吨,岂不更有利于分子缔合、风味融合?』

比如,曾号称『中国两大酱香白酒』的某名酒,山顶上的不锈钢酒罐区就美其名曰『千亿回香谷』。

其间点缀陶坛若干,人工弄点植被覆盖,看起来确实原生态、无公害。

飞天茅台酒有且只有在马鞍山上那些小小窗户的酒库里,随着岁月慢慢变老。

客观上,这是受制于土地、资金、时间等因素的商业取舍;主观上,陶坛与不锈钢罐贮酒,值得进行科学研究和探讨。

『浑沙酱酒』7大分化

传统酿造VS机械/智能酿造

中国白酒酿造的机械化/智能化,在液态发酵工艺生产方式的米香型、豉香型白酒企业已基本实现。

其他香型的白酒,以湖北劲酒、江苏洋河、今世缘、内蒙河套等企业,在机械化酿造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以茅台酒为参照,『浑沙酱酒』的酿造,从下沙、耖沙到 7 轮次酒完成,有且只有一个工艺操作使用了机械化,那就是用行车进行转料。

从润粮、上甑、摊晾、起堆,都采用人工操作。制酒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较低,不利于酱酒的生产效益。

此前,人们在酱酒制酒机械化上一直较为保守。

近些年来,习酒、国台、酱父等持续进行机械或智能酿造的探索。

飞天茅台酒,当然没有机械化/智能化。但是,酱酒只有一个茅台,其它酱酒也不是茅台。

机械化/智能化酿造于酱酒,可能不再是现象,甚至不是革新,而是趋势。

酱父说透酱酒

1776年,茅台开埠40年。

——1745年,朝廷开发赤水河,次年竣工。至此,盐船抵达茅台村,舟行700里。1915年,茅台酒走出国门。1930年,茅台建镇……

1776年,世界上约有35个帝国、王国、国家和联邦。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数字翻了一番。1970年,全世界有130多个国家。2022年,被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约有197个,联合国会员国193个。

诚如茅台镇的开发、国家的发展一样,品类与产业也在不断分化。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融合。

具体到中国酱酒的主流工艺『浑沙工艺』,也是如此。从浑沙、碎沙到翻沙、麸曲……是一部酱酒工艺工艺的『分化史』(详见《一文说透茅台酱酒工艺的进化史!从浑沙、碎沙到翻沙、麸曲……》)。

同是『浑沙酱酒』,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上『浑沙酱酒』的7个『不同』,重点不在『不同』,而在『分化』。

小红粱VS大红粱/国外粱,分型定级VS不分型定级,对『浑沙酱酒』品质的影响,相对直接、客观公认。

两次投粮VS一次/三次投粮,七次取酒VS六次/八次取酒,是原料和工艺操作层面的『革新』,对『浑沙酱酒』品质的影响,各执一词。

自制大曲VS外购大曲,陶坛贮存VS不锈钢罐贮存,传统酿造VS机械/智能酿造,则是外部因素,难以定论。

历史上,『乱石泥巴窖,曲药黑白黄,酿酒赖华王……』的顺口溜,表明『浑沙酱酒』的工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1965年茅台『两期试点』后,今天的『浑沙酱酒』工艺才基本定型。

飞天茅台酒是酱酒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一切均以其为参照。

干掉茅台的,一定不是另一个茅台。

传统与科技,并不冲突。分化与融合,也不是二元对立。

所以,我们不必『谈变色变』。至于标榜『祖宗之法不可变』,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我有理由断言:

这是继茅台『两期试点』60年之后,中国酱酒的第二次颠覆式创新,也未可知!

正视『浑沙酱酒』正在发生的这场激烈『分化』吧。这场分化,必将深刻影响中国酱酒和茅台镇的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