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年产100000吨:我国一名酒曾屡破纪录,为何如今朝不保夕落魄了?

年产100000吨:我国一名酒曾屡破纪录,为何如今朝不保夕落魄了?

1990年—1994年,美国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大量行业人员失业,经济学家却发现有趣的经济现象:口红效应再次出现,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家纷纷放弃对房子、汽车等昂贵商品的购买,但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需求,于是会选择相对低价的奢侈品口红作为替代,这也使化妆品行业的销售额节节提升。

就在国外人经济崩盘,生活的水深火热之际,国内也诞生了一个有趣的经济现象

90年,分金亭酒(原名泗洪特酿),连续多期在人民日报刊登向大家问好的信息,自此开始声名远扬,风头甚至盖过江苏省名酒三沟一河。

91年至94年,更是连续三年占据国内白酒产销第一,当时酒厂的年产量屡破纪录,达到了惊人的100000吨。这种短时间崛起的奇景,被经济学家命名为分金亭现象

管鲍分金,佳话永流传

在春秋时期,管仲、鲍叔牙在古泗洪县合伙经商,一天两人一起外出路遇一蛇,借用农夫锄头将蛇砍成两半,蛇死后变成了金条。

管仲和鲍叔牙都说:天赐金于此地,地方乡民应受之。于是分金于南北两村,即如今的管镇、鲍集。

而分金亭酒就得名于此典故。

乘着时代的东风,展翅翱翔直冲天际

90年代初,酒厂乘着国家白酒由计划经济向市场全面放开的东风,砸重金在媒体上铺天盖地投放广告,并以闻着香、喝着甜,一斤只花块把钱的独特优势迅速席卷全国。

那时候分金亭酒的经销商遍布全国,从上海到新疆、从黑龙江到广东,大街小巷遍布它的身影。虽然酒厂在全国率先达到了10万吨产能,但仍然一酒难求。

当时有经验的经销商来拿货,会提前在附近订好旅馆,做好等上几天才能顺利拿到货的准备。小卖部精明的老板一看这个酒好销,用绳子把6瓶酒捆扎在一起,方便大家放在自行车后座拎回家。

一步错步步错,折翼的雄鹰再难起飞。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末,销售主权从酒厂手里过渡到大众手中,消费场景也逐渐以餐厅和超市为主。这时不少名酒顺应形势,开始研发、生产中高端酒品牌,品牌竞争力开始综合形成。

而分金亭酒因为对市场的认知不足,没有及时开发中高端品牌,逐渐失去品牌核心竞争力;

再加上各大品牌白酒纷纷涨价保利润,只有它还一厢情愿地走着老路线,以光瓶的低价格奔向乡镇市场。

但它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时代在发展,这种裸瓶酒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的消费需求了。

棋差一着,一步错步步错,在各大酒企的挤压下,它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后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一代名酒就此陨落,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在时代的长河中,它的遭遇并不鲜见,孤傲一世几度被转让的文君酒,委屈求全主动破产以求自保的丰谷酒和它都有着同样的状况。

从它们一味低头酿酒不注重宣传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最后只能固步自封的结局。

时至今日,纵观白酒市场,依然有很多品质好的白酒,在宣传这一步上走不对,只能默默无名地隐藏于当地。

在贵州赤水河畔就有一款白酒,别家酒都是拼命地找故事卖情怀,而它却显得有点呆头呆脑。

明明跟茅台同出一方水土,原料工艺也都别无二致,却固执地非要拿酒质说话,虽然在当地有口皆碑,却因为宣传不足难以走出当地。

这款酒产自茅台镇酱酒核心产区,取名木台厚道酒,寓意为盛德在木,厚道为本。酒厂坐落于赤水河旁边,与茅台酒厂隔河相望。

遵循好粮酿好酒的原则,酒厂精选当地糯性红缨子高粱,这种高粱皮厚粒小且淀粉含量高,能够经受得住12987工艺长达1年的锤炼,用它酿出来的酒,焦糊香和花果香分外浓郁。

为了使酒体柔和陈化,新酒酿好后还要陈放5年,随后再用陈年老酒勾调。

这一步对于提升酒体风味至关重要,由茅台老厂长李兴发的得意弟子冯小宁亲自负责,冯老师在茅台工作30余年,深谙茅台的勾调之道,和季克良等人一起被誉为茅台八仙,她对于如何平衡酒体最是得心应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喝了之后,会夸赞这酒自带茅味的原因。酱香浓郁但不冲鼻,有明显的焦糊香和花果香,入口顺畅舒适。

不过可惜的是,如此顶配的它,却被宣传拖了后腿,导致它一直囿于当地。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好酒,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耽误了发展,你还喝过哪些酒质出众但名气不足的酒呢?欢迎评论区分享交流。

上期回顾:牛头、木材、泥坑,3个跟酒毫不相关的东西,为何却能佳酿频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