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白酒 » 红旗渠假日酒店捐赠物品暖人心

红旗渠假日酒店捐赠物品暖人心

1920年的春节,全国上下张灯结彩,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然而,河南省林县一户桑姓人家的儿媳妇,居然上吊自杀了,而自杀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一桶水……

大年三十,桑老汉一早从数里地外担水回家,挑水的人多,桑老汉等到天快黑才接满一桶水。新过门的儿媳出村迎接,不料半路摔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当天夜里,儿媳竟上吊自尽了。

一桶水,对于林县人来说,甚至比自己的命还要重要。

由于缺水,旱季人和兽要依靠岩石缝的水来维持生命;

由于缺水,林县人找婆家“不图万贯家财,只求有水洗脸”;

由于缺水,当地人给孩子起名字也要带上一个“水”字;

由于缺水,人们把对水的企盼托付给了虚无飘渺的神灵。

敢叫山河让道

1959年春天,林县再次遭受到旱魔的严峻考验。林县书记杨贵当机立断,决定引水建渠改变干旱缺水的命运。

在林县这个缺水少河、沟壑纵横的地方,想要找到充足的水源可以说难上加难。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条水量充足的河流——山西省的浊漳河

水已经找到了,但是建渠引水看上去却更加像天方夜谭。

想要“引漳入林”,路线长达70公里,全程都要经过太行山的陡峭山崖。在没有机械化装备的情况下,想在悬崖峭壁之上修出一条水渠,难度不亚于移走一座山。

决心修渠

山西方面同意了河南方面借水的请求后,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立即找来林县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商量开工时间。两人商定,选个吉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正式开工。

1960年2月10日晚,中共林县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保代表县委、县政府,通过有线广播,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引漳入林”的动员令。

1960年2月11日,天刚蒙蒙亮,林县三万七千多民工告别家人,扛着铁锹和十字镐,冒着凛冽的寒风,投入到修渠引水的大军中,准备改写林县干旱缺水的命运。

房子不够住,工人们就只能住到崖洞里。铺上一捆茅草就成了一张床。没有防潮用品,民工们就把大席子裁成小块垫在身下。睡觉时脚冲外,头朝里,据说这是为了防止睡着后滚下山崖。民工们在哪里施工,就在哪里安家。

按照修建计划,红旗渠工程要穿过太行山的悬崖峭壁,把漳河拦腰截断,还要劈开老虎嘴等50多座山,凿通42个山洞,架起几十座桥梁,修建一条高4.3米,宽8米,长76公里的总干渠,向南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的分水岭。

然而,要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凿开一条水渠谈何容易?

悬崖开洞

青年洞——悬挂在雄险的太行山山腰,是红旗渠总干渠整个工程难度最高,危险最大的咽喉工程。

青年洞地质坚硬,据说,普通的铁锤钢钎常常一连数十下才能打出一个小白点,而借来的风钻机,只钻了30厘米就毁掉了40多个钻头

为提高工程进度并解决通风问题,修渠大军采取了增加开挖面的办法。

在洞外壁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5个旁洞,这样便把整个青年洞工程分割成六段,双向施工,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

飞虎神鹰

当修渠工程进行到牛岭山的鸻鹉(héng wǔ)崖时,谁也没有料到,死神正一步步向他们靠近。

崖上坍塌一块几方大的巨石,甩击后碎成大大小小许多块石头,顺坡滚落下来,当场砸死九名民工,另有三人重伤致残,修渠进度被迫暂停了。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工程指挥部决定成立由十二名勇士组成的排险队,逐一钩掉山上松动的悬石。

这些排险队员们,每天悬挂六个小时,有时像壁虎一样伏在峭壁上,有时像雄鹰一样在蓝天下飞来荡去。

在凌空排险的排险队员中,有一个人在被落石砸掉四颗牙齿后,依然不顾生死,坚持在悬崖上继续作业,他就是被称为“飞虎神鹰”的任羊成。

人工天河,修成!

十年奋战,愚公移山,林县人民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公里的“人造天河”。

如果把十年挖砌的1818万立方米土石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中华南北,把中国的广州和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

山河让道,造福千秋;始于悲壮,终于辉煌。

今天的红旗渠,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而是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之魂。

编辑:欣桐 主编:姜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