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黄酒 » 北方黄酒漫谈(22)之一:酒器水器补充「卮缶枓霝罂」

北方黄酒漫谈(22)之一:酒器水器补充「卮缶枓霝罂」

北方黄酒漫谈(18、19、20、21)期中,我们自前一段时间较流行的生僻字说起了和北方黄酒有关的青铜酒器的生僻字,这些酒器的使用验证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也说明了先进时尚的青铜器成为贵族的专享时代用品,北方黄酒和其适用青铜器在这个时期就是上流社会的特殊象征代表;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中除了酒器还有食器和水器、乐器。

关于相关北方黄酒的器物,也还有一些太常用和太不常见的太大众或很小众的类别,本期的漫谈我们将把这些作以大部分的补充,力图说完大部分的酒器,但更多的历史秘密有待于更新的发现。本期将会结束关于酒器、食器、水器这些历史器物的分享,开始新的话题探讨。欢迎大家继续留言关注。

(一)卮【zhī】

卮,是一种酒器,产生于战国末期,秦时杯卮并行使用,流行于汉代。与高古时期的其他酒器造型相比,卮杯的造型更为奇特。其器身为圆形筒状,直壁,平底(有些底部下承有足。)在其筒状杯壁的一侧有环形耳柄,环尾外甩开去,非常潇洒飘逸。大部分的卮杯带有盖,有些则无盖。战汉时期卮杯的材质多样,有青铜卮、铜鎏金卮、铜镶玉卮。卮酒:一杯酒 ——赐其舍人卮酒《战国策-画蛇添足》。

(汉代 青铜镂空缠枝花卉纹带盖卮杯)

(汉代 铜鎏金卮,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 玉夔凤纹卮,故宫博物院藏

(湖南马王堆汉墓玳瑁卮)

(西汉铜镶玉卮,湖南博物院藏)

也有一说,卮是一种扁圆形的大肚酒器。〈史记〉记载项羽在鸿门宴上赐给刘邦的武卫樊哙喝的酒就用卮,可见是一种大容量的酒器。〈史记〉说项羽给樊哙则与斗卮酒,当是特别的大卮,可容一升。

还有一说,卮不灌酒就空仰着,灌满酒就倾斜,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如同说话没有主见或定见。后常用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辞,如《诸子~~》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君幸酒漆器酒卮)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千金之玉卮,而无当,可以盛水乎?从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的汉代卮来看,主要有玉卮、漆卮和铜卮等,卮多由盖和卮体组成,卮体呈圆筒状,一般有三足和一圆扳手。熟读过《鸿门宴》的朋友一定还会记得,在暗藏杀机的酒宴上,楚霸王项羽赐壮士樊哙酒,盛酒的器具就是卮。《汉书·高帝纪》说:"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东汉应劭说:"卮,饮酒礼器也。"汉代以后,酒卮少见,但仍没有绝迹,唐人颜师古说:"卮,饮酒圆器也,今尚有之。"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云:"乾高寅缺筑牛宫,卮酒豚蹄酹土公。"看来,酒卮流行的时间很长,到唐宋时期仍有人使用。但是汉代以后的酒卮实物发现的很少,明清两朝多有玉匠仿制汉代的玉卮(樽)。

(西汉铜镶玉卮,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唐韵》《集韵》《韵会》章移切《正韵》旨而切,音支。《说文》圜器也。一名觛,所以节飮食。《玉篇》酒浆器也。受四升。《前汉·高帝纪》上置酒未央宫,奉玉卮,为太上皇寿。

又《文中子·守弱篇》三皇五帝有观戒之器,命曰侑卮。《注》器也。《庄子·寓言篇》卮言日出。《注》酒器满则倾,空则仰,比之于言,因物随变也。

又《史记·货殖传》巴蜀,地饶卮姜。《注》徐广曰:音支,烟支也。

又《韵会》或作巵。《集韵》亦作觯磨。

又《集韵》丘奇切,音之。器名也。卮言日出。

(二)缶【fǒu】

缶 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

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páo)、木,合称八音。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缶有有尊缶与浴缶之别,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则是盛水器。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

(东周时代春秋铜缶)

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尽管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造型并非来源于真正的乐器缶(源于曾侯乙铜鉴缶,实为食物器皿),但是我国古代确实存在有缶这样一种陶制的乐器。

(奥运会上的缶为鉴缶)

如李斯《谏逐客书》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意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

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质器皿。汉字的磬,也是一种打击乐器。

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春秋时代蟠虺纹铜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击缶是什么意思呢?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时期本来并不是乐器,后来成为一种最低级的乐器。中国古乐器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土就是陶类乐器,有埙、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类,可见地位之低。长期以来,击缶或者说鼓盆,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含义:一是下层人民最下等的娱乐,二是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礼节。

(三)枓【dou】

枓(斗):取酒器。斗是古代的一种挹酒器具,也称料或勺,多流行在西周时期。《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引申为形似斗状之物。《仪礼》又云:司官设重水于洗东,有料。这里的科即斗。一般的资料上多将斗说成是舀水器具,把这种器具的形状释为椭圆形,腹较深,有短柄,或 柄端有銎,可安木把,并说多见于春秋战国。这主要是这种器具发现数量不多所致。随着考古资料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它的庐山真面目也就越来越清楚了。

考古资料证明,斗这种器具 主要是古代用于挹酒的器具,因此在考古中常常发现它与盛酒器——卣、尊、壶共出,并置于卣等酒器内。如宝鸡斗鸡台1928年出土的斗置放于提粱卣内,宝鸡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的斗亦置于提梁卣内,河南鹤壁市鹿村发现的斗也是置于一卣内,山西曲村西周墓出土的 斗还置于提梁卣内,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共出土的四件斗均置于壶中,陕西张家坡87号墓出 土的斗置于一尊内。卣、尊、壶都是盛酒器具,这些都明显地反映出斗与盛酒器卣的关系, 表明斗应当是古代的-种挹酒器具。

(商代妇好青铜斗)

有的斗也可用于舀水,但它把柄较短,造型远不如挹酒的华丽。如宝鸡竹园沟鱼国墓地发现的短柄斗形器的造型就与当今的勺差不多,按说文所述,它应当就是这类用途的斗。这个墓地共发现这类斗器具就有13件,如图的斗形器,全口呈烟斗形,斗部呈球体,内中空,掩口,圆鼓腹,曲柄与斗身相连,弯曲向上,浑如一体,柄实心,裁面呈圆形,柄尾端椭圆, 较尖细,器身光洁。带柄通高12.3厘米,斗高4.9厘米,斗口径2.9 厘米。这件是最大的, 小者通高仅4厘米,一般通高都在6厘米左右。这种器型过去发现很少,发掘者认为,这种器型曲柄向上,始终使斗口保持水平,特别适用在口小腹深的容器如卣、尊、壘內挹酒,观 其形,似作斗勺之用,因此冠以斗形器之称。实际上它亦是斗的一种。

(青铜斗)

1976年12月15日,陕西扶风县庄白村一号青铜器窖藏共出土青铜斗四件,其中兽面 纹斗的时代可早到西周中期(有的资料上说是西周早期)。这件兽面纹斗通长36.6、勺高6.8、 口径4.6厘米。斗首为深腹圆罐状,口微敛,底平,柄于斗首近底部出,呈曲体状,末端平 齐。斗首素面,柄身正面布满花纹,可分为三段:斗首与柄相接处饰一兽面纹,由曲柄弓起 的最高处向斗身方向饰一大兽面,兽面口部下方为两两相背的凤鸟纹,凤鸟之间为一蝉纹,顺着凤鸟尾端延伸下来的是两条相背的蟠龙。最末端为蟠龙交缠纹。这件斗以四种不同的元 素构成一个完整连续的图案,十分巧妙。全器纹饰流畅、生动,铸工精致,是西周青铜器群 中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被定为国家珍贵文物,现藏周原博物馆。与这件斗相似的还有陕 西长安普渡村出土的斗,柄末端为雀尾状;茹家庄-号墓出土的斗,斗柄末端也是圆弧形, 饰有镂空夔龙。宝鸡竹园沟七号墓发现的铜斗形状虽与这件相似,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斗身 为子母口,非常少见,柄与斗身承接处饰一小牛首,牛角尖翘,吻部含柄,柄中部弯曲上翘, 有一道凸棱,柄末端饰夔龙、凤鸟纹,夔龙尖角利爪,凤鸟回首,屈身与夔龙连体,布局十分别致。

(陕西扶风县庄白村一号青铜器窖藏)

(庄白出土的斗类别)

(庄白召陈夔纹柄斗形器)

(四)霝【líng】

霝也是一种盛酒盛水器,有称之为缶霝。用于沃盥礼青铜水器按功能主要分三类:注水器(匜、盉),承水器(盆、盘)及盛水器(釜、盆、鉴、缶、罐等)。其他水器还有盂、缶霝(líng)、瓿(bù)、斗等。鉴有盛水、贮水照容和盛冰等多种用途。盥缶则盛沃盥之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及安徽寿县蔡昭侯墓所出同形器分别自铭为浴缶和盥缶。

(羽翅纹铜缶霝)

(西周晚期曾伯克父霝)

(西周仲义父缶霝)

西周晚期,现藏上海博物馆,高44.2厘米,腹径31.1,深35.3。1890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法门镇任家村。与仲义父缶霝 同时出土的器物还有著名的大小克鼎等。缶霝出现于西周晚期,沿用至春秋,是一种盛酒器。

(五)罂【yīng】

罂,盛酒水贮粮之具。罂是一种盛贮器,既可用来汲水、存水、储酒,也可用来盛粮,在汉代即已存在。但对于罂的命名及形态界定,历来颇多歧解,或说瓶之大腹小口者为罂,或称缶即是罂,莫衷一是。直到本世纪7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出土了一件带有"黄米一罂"题记的南北朝时期的陶器,人们才对罂的形态和用途有了直观的了解。后来浙江余姚又发现了刻有"维唐故大中四年……故记此罂"题记的瓷器,从而为唐代的罂树立了标尺。罂比缶大,形制相同。

楚汉战争时,韩信以木罂载士兵偷渡黄河,可以想象其形制大小。

(唐越窑罂瓶)

(越窑青釉刻划花粮罂瓶)

这些不同时代的酒器,有很多为今天所不知其详,但在历史中曾经伴随一种辉煌,一种记忆;在当时的一定阶级中也为宠爱之物,也或为寻常之物,但在我们今天都成为了揭示历史的一种重要的物证。历史上的北方黄酒也在这些器物的使用流转中见证着时代的前进,朝代的更替。今天,北方黄酒也在顺应时代的发展演变,重新走进它另一段历史,再次见证着时代的前进和辉煌,熟知它的人们也将成为历史的推进者和见证者。

相关文章